□华蓥记者站 游青 本报记者 刘夏 周文平
脱贫攻坚,重在党建。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华蓥市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开展系列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使基层党建成为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
党旗领航,建强脱贫攻坚“指挥部”
近年来,华蓥市坚持把基层阵地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抓手,加强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其在政策宣传、思想引导等方面的阵地作用,增进党群关系,凝聚扶贫人心。
道路平坦宽阔,纵横交错;屋舍青瓦白墙,一幢幢具有川东民居特色的楼房错落有致……11月27日,记者走进该市明月镇竹河村,一幅生态、和谐的新农村景象映入眼帘。记者在该村党群活动中心看到,远程教育站、农家书屋、广播室、来访接待室等应有尽有。
据了解,该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3470人,其中党员74人。一直以来,该村的党建阵地功能不够完善。2015年,时任该村“第一书记”的籍宁及村支两委积极筹措资金,投资25万元,新建了40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中心,切实改善了党建阵地和党员活动场所环境。
“现在的党群活动中心宽敞整洁气派,我们来村里参加学习或活动,心情也更舒畅了。”今年59岁的代联远是竹河村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从1984年入党至今,他亲眼目睹了村里办公条件的改善,也感受到了便民服务水平的提升。
竹河村党群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后,干部办公有了“稳定的家”,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群众办事也更方便了。同时,该村将村支两委党务、村务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党员干部和农民学习培训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凝聚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和作用。
“阵地整体功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工作干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彰显出新的活力,夯实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石,架起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党员的桥梁,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村党支部书记王显柱说。
竹河村党群活动中心只是华蓥市基层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华蓥市累计投入党建工作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加强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
建设队伍,培养脱贫攻坚“领头羊”
“火车跑得好,全靠车头带。”有了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的领导干部,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加强贫困村党建工作,华蓥市把“第一书记”作为精准脱贫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相继制定出台了《华蓥市贫困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试行)》、《华蓥市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职责》、《华蓥市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组工作职责》等一系列有关“第一书记”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强化“第一书记”管理,增强精准扶贫工作力量。
今年8月,华蓥市选派了25名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机关和乡镇抽调320余名干部组成25个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组。之后,该市派出4个专项督查组,对驻村干部履职情况进行拉网式全覆盖督查,发现部分“第一书记”因为对村情不熟悉、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走访村民摸底调查不够、工作日志记录不全等各类原因,短短3个月,各村的扶贫工作就有了很大差距。收到反馈后,华蓥市委果断调整了5名“第一书记”。“贫困村缺什么样的人,就选派什么样的干部;贫困村哪方面力量弱,就重点强化哪方面力量。”华蓥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必须根据贫困村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派工作力量,注重选派政治素质好、事业责任感强、工作能力突出、热爱农村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做到紧贴需求、因村选人,提高选人用人精准度。
该市还严格执行结亲结对一定三年不变,贫困对象不脱贫、帮扶人不脱钩的规定,全面落实每个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牵头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的“五个一”帮扶制度。25名县级领导、72个部门单位、93名驻村干部(含“第一书记”、农技员)定点帮扶25个贫困村,组建78个工作组定点帮扶非贫困村,2697名责任人结对帮扶8540名贫困对象。
同时,坚持“精准扶贫、党员先行”理念,深入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帮助贫困党员率先脱贫,激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今年以来,该市通过构建“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贫困户”、返租倒包、产业扶持周转金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新发展各类连片特色产业1200亩,带动728户贫困对象户均增收178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