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贺贵成
7月6日,雨后初晴,记者来到攀枝花市西区河门口街道河门口社区。一走进以家风为主题的群众休闲活动广场,就不由得被这儿的景、这儿的人、这儿的音乐所吸引。
记者看到广场中间一条由红色花岗石铺设的路叫创家路,用雕刻记载下河门口三线建设的历程。
广场左边有一块河门口好家风展板,展示评选出的“最美河门口人”。
广场中央位置是以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房桂芝为原型的“最美女工”雕像。
《毛主席的光辉》的洪亮歌声从广场边的八角楼上传来,记者循声前往,原来是河门口社区老年合唱团正在排练文艺节目。他们中有的拉二胡、有的吹黑管、有的吹笛子……“目前,我们团共有30多名70岁左右的老年人,能演唱演奏四五百首歌曲。音箱、话筒、凳子等都是社区购买的。”75岁高龄的扬如华告诉记者,参加老年合唱团能活动身体、愉悦心情。
河门口街道位于西区城区西部,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辖南街、北街、高家坪3个社区,有24个居民小组,现有常住户7890户,25000余人,流动人口2000余人。
河门口街道党工委下辖党组织11个,党员356名。面对辖区基础设施差,困难群体大、社会治理难等问题,街道党工委主动作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管理、就业帮扶、精神家园等方面作用,努力打造和谐幸福家园。
河门口街道党工委书记赵英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结合辖区居民群众的不同情况及需求,整合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共建起‘四个好家园’:维护居民群众权益,建设法治家园;丰富文体活动,建设康乐家园;促进低收入居民群众就业创业,建设宜业家园;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传承好家风、培养好家训,建设文化家园。”
地企共治,辖区旧貌换新颜
“老旧危房谁来改造?钱从哪来?老百姓安全谁来保障?道路破损谁来修复?粉尘污染谁来管理……”2007年,随着煤矿采空、沉陷区搬迁移民工作开展,不同群体集中到了河门口,一个个难题摆在街道党工委面前。
敢问路在何方?街道党工委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的“大工委”体制,由辖区党员人数较多、影响力较大的502电厂、石灰石矿、新启物流、河门口派出所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共同研究、协调区域内党建工作和基层建设重大事宜。
“为增强共建机制驱动力,河门口街道党工委围绕街道与驻街单位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工作共振点,制定党建工作目标,指导社区与驻社单位签订《社区共驻共建责任书》,由街道党工委、所在社区综合党组织和居民群众对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评议。”攀枝花市西区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罗晓瑰向记者介绍说。
为充分调动驻街单位的积极性,街道党工委建立经验共享、基础设施共用、志愿服务共有、思想教育共抓、党员队伍共管、文明社区共创,项目共建、基地共建的“六共二建”活动载体。活动启动以来,成员单位先后汇集资金7000余万元,实施老旧危房改造,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家属楼区进行原址改建;新建道路4.5公里、维修桥梁2座、增划交通标线300米;实施环境治理,取缔关闭居民区周边的堆煤货场、洗煤焦化企业并实施生态修复,切实改善了辖区人居环境。
大胆创新,破解服务难题
“辖区居民能否安心稳定居住下来,关键要解决物业难、就业难问题。街道党工委说干就干,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老旧小区住户、廉租住房居民、辖区老党员,了解居民所期所盼,经过多方研究讨论,探索建立了多元协同、开放服务、项目运作的党建服务新模式。”河门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杜仁辉说。
他们就地挖掘社区资源,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街道社区自主兴办的攀枝花市嘉惠居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及党支部。公司以为居民提供身边服务为宗旨,开设了家政服务、校外午托、居家养老、慈善爱心超市、公共设施维修、小区物业管理等项目,每一笔收益都用在帮扶困难群众、改善辖区人居环境等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上。
街道党工委以嘉惠公司为载体,以“微利+无偿”“专职+义工”的模式,实行社区准物业管理,通过发动社区党员群众,以自治、互助为核心,对改制企业家属区、廉租房、沉陷区安置房分类实践,以有治安防范、有维护维修、有绿化保洁、有停车管理为标准的“四有”准物业管理。针对保障性住房小区居民与物业公司互不满意的问题,采取“居民自治+服务外包”模式;针对改制企业家属区设施老旧、非经营性资产闲置的问题,选择“社区自管+政府扶持”模式;针对廉租房小区居民承担不起物业费但时间充裕的特点,选择“居民自治+互助管理”模式。
准物业管理把小区的管理权还到居民手中,变政府主体为群众主体,实现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公司的建立不但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也促进了辖区失业人员再就业。目前,已开发135个就业岗位,为85名“4045”人员提供了“家门口的饭碗”。
铭记历史,
共筑精神家园
“我只是几十万攀枝花拓荒者中的一员,作为一位普通建设者和亲历者,与大家共同回顾攀枝花开发建设50年来的光辉历程……”
近日,从攀枝花煤炭集团退休的全国煤炭行业劳模孙仕平为河门口街道的居民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史和感人事迹。
攀枝花市第二十中学刘琼鸿听了讲述后说:“孙爷爷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攀枝花西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尚滟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门口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主要能源输出地,是整个攀枝花三线建设的“车、马、炮”。街道党工委组织街道、社区干部通过走访辖区参与三线建设的老党员、老劳模、老三八红旗手,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他们当年的生产、生活,挖掘感人的家风、家训,编撰了《峥嵘岁月——从三线建设一路走来的河门口》 《河门口好家风》本土教材,精心打造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长廊、“习风园”家风文化广场党性教育基地。开展以“传承攀枝花精神”“河门口好家风大讲堂”等十大公益活动,通过追忆前辈、铭记历史,引导党员群众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宗旨意识,传承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河门口街道党工委还开展“最美河门口人”评选活动,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党员群众,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以良好的家风带动党风、政风、民风。他们中有涌现出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恩爱夫妻冯朝秀和姚诗军;数年如一日无私照顾孤寡老人的最美邻居林菊华;长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最美妈妈何世英;身残志坚主动绘制文化长廊的独臂老人魏绍洪;35年如一日照顾婆婆的孝顺媳妇尹良华……这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典范以家风的力量引领着广大居民合力共建美好家园。
获奖档案:2014年河门口成为全市第一家成功创建为省级安全社区的城区街道;2015年成功创建为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连续两年在攀枝花市乡镇、街道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中,荣获全市第一名;2016年6月获得四川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2016年7月被省委表彰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