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县充分利用党员教育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资源覆盖广的优势,深入挖掘党员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催化”作用,强基础,抓培训,重创新,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固本强基,夯实基层基础。优化硬件设施,开展党员远程教育第二轮大调研工作,摸清家底。对设备老化、常出故障的站点及时维护更新,实行“站点+互联网(高音喇叭)”模式,并高配数字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设备,推进站点由“基本型”向“全能型”升级。力争在2016年底站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65%,到2020年底站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6%以上。配齐配强管理员,实施站点管理员“A。B”岗工作制,对管理员空缺或不称职的站点,重点从“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村“三职“干部、乡镇驻村干部中择优强配。根据考勤,每月发放不低于50元的工作补贴,激发站点管理员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聚合教材师资,整合县级部门有关政策法规、种养技术、商务信息等课件资源,制做精准扶贫专题课件(教材),发放到每个站点、中心学习户、种植(养殖)大户及致富能人,让党员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同时将农技专家和乡村种植(养殖)大户、致富能人列入“党员教育本土师资库”,集聚扶贫课堂师资力量。
真学真用,狠抓教育培训。实施分类培训,科学制定精准扶贫教学计划,确保党员群众平均每月开展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全年不少于48学时,贫困村站点每季至少开展2次精准扶贫专题集中学习。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利用远教站点优势,大力宣传方针政策、收集社情民意、推动项目实施,凝聚发展共识。对生产扶持和就业发展的贫困户,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外出务工等再就业培训,扭转“输血式”脱贫为“造血式”脱贫。丰富培训方式,采取“县级领导联片区、乡镇干部联村社区、村社区干部联组、先进党员联户”方式开展结对帮学活动,聘请领导干部、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等深入站点现场助学,提高精准扶贫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农林、卫计、教育、文广等部门资源,为贫困村党员群众开展 “三送”(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活动,增强学用效果。延伸培训链条,结合“三学院三基地”创建,推广“站点+学院(基地、大户)”的模式,将扶贫课堂延伸到培训学校、机关单位、产业园区和田间地头,确保精准扶贫专项培训全覆盖。
创新创造,提升服务功能。建设便民平台,在屏西等工作基础好的乡镇试点建设“渠县党员教育服务公用平台”,整合教学资源,采取“智能手机+资源信息库+互联网”的建设模式,利用人性化的触摸操作系统,解决党员群众不懂电脑、不会电脑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类型党员群众的学习需求,全力打通惠及群众“最后一公里”。发展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优势,推行“远教站点互联网+”模式,做好农副产品供销信息发布、电子商务创业指导、后台技术支持等服务,在远教站点拓展农副产品线下展示、线上交易、产销对接等功能,创新党员群众发展原产地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直销、直供、分销、预售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多渠道增收致富。创新金融功能。组织有技术的党员群众自愿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贷联合体,共同向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发展种养项目,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提升党员群众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能力,实现党员群众致富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