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整理一些乡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总结汇报材料时,发现很多乡镇汇报总结材料存在“模式化”现象。虽说不存在严重抄袭的问题,但是总体的大纲格式、结构框架、单项工作汇报顺序几乎一致,看来看去难免觉得枯燥无味、亮点全无。
材料“模式化”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当前基层面临的材料“负荷”过重,县级各部门工作很多都体现在基层,因此经验信息和落实中的问题情况也需要从基层收集。加之上级又特别强调了材料内容的重点,负责起草该项材料的同志可能同时要撰写几项材料,对于这类材料也就只图完成任务了事,“惜字如金”般只把要求的工作内容写入材料,对文字表述、段落衔接等细节上的打磨就放低了要求,对创新性工作的汇报更是怕“节外生枝”,故意“避而不谈”。
另一方面,“模式化”材料也是基层“文来文往”现象的一种衍生。笔者在与一些基层干部交流时,经常听基层干部说起,现在很多材料起草为了“省事”,都是先借鉴“隔壁”乡镇写好的材料,因为本身属于同一类的工作材料,大家做的工作也都“按部就班”推进,所以总结材料本就应该“大同小异”。而且同一类材料交上去,如果大家写的都不一样,“有的写的多,有的写的少;有的写到好,有的写的差”,说不定上级部门会比较之后要求重写。于是,很多撰写材料的同志便有了“模式化”思维,甚至彼此建立了工作交流群,对上级要求的材料加以剖析,相互打好招呼,力求“共同进退”。
“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基层在这种材料写作上的“统一战线”也凸显了当前普遍存在的“作风病”。虽说基层干部对“文山会海”已应接不暇,但是在一些重要的经验材料、汇报材料上“共同进退”,也间接导致了撰写出来的材料“千篇一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经验材料、汇报材料多是对乡镇工作的总结和推广,也能如实反映基层问题并对上级决策部署起到重要服务作用。材料写好了,也是对撰写者本身写作时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表述能力的提升,用心写好这些材料对自身发展也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如果大家都统一意见,在撰写本地本部门材料时,彼此借鉴,又怎能体现出自身工作的创新性,反映出工作推进时遇到的难题,宣传好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呢?
事无巨细,任何对推进工作有利的材料都值得重视。撰写材料落入“模式化”“套路化”,不仅是对工作的不重视,更是工作作风的懈怠。在撰写材料的时候,既要完成“规定动作”,又要有一套“自选动作”,要严格以材料的“客观性、实际性、严谨性”入手,要多在创新探索工作新方法、反映基层问题上着墨,不能因“大家都这么写”而放松撰写材料的独立性。要多以经验性、总结性、问题性材料为上级决策服务,推动基层工作全面过硬、全面进步。
(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