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1000408

“食”点 “烟火味”答好“民生题”

www.gcdr.gov.cn (2018-09-04) 来源:四川组工网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就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始终会面临“衣食住行,业保医教”的新问题。要想答好“民生题”,就需与民同频共振跳出案牍,深入群众,亲身体验民生难题的症结所在,才能答好“民生题”。

神话剧里常演,要想成为上仙或者位列仙班有所担当,都要下凡历劫,感悟芸芸众生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才能更好普助众生,亦称为“食人间烟火”。为官者亦如此。因工作久了,沉寂案牍,对“烟火味”认识渐淡。曾经的铮铮誓言染上“尘埃”,对群众爱理不理;有的脱离实际,远离了群众与生活,拍脑门决策;有的沉醉于”社会主义形式大好“的安乐中,工作态度慵懒散漫。诸此类现象,亦已严重脱离群众,其背后的“初心情怀”也不在浓烈,又怎谈让群众有获得感。因此,“食”点 “烟火味”,才不会忘记“我是谁,为了谁”的责任使命,才能答好“民生题”。

明代张居正的《《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写道“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是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是体察其疾苦。因此在解决民生难题时,不能搞“一言堂”“拍脑门”,应多深入走访调研,切身体会民瘼所在、民生疾苦。若是嘴上说为民服务、文件上写民生为怀,但在行动上却不能察其疾苦,解民忧;在政策制定上却不能惠及民生,抑或政策“水土不服”。何谈安民,百姓怎有更多获得感。习总书记曾强调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谈自唱”。故此,领导干部应多深入基层,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多到群众中听取“冒热气”有温度的话 。司马迁《史记》写道“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简而言之,群众是一面镜子,多照照;群众是一把尺子,多比比,才知道惠民政策实不实,才能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在哪里。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躬身问计,了解群众的“腹心之疾”,把群众意见和建议变“锦囊”,才能祛民之患,解民之忧。

仅仅依靠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食”点“烟火味”是不够的,自己还需回归生活,亲自去“食”点“烟火味”,才能更好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与民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字句简短,意不仅强调要从接待应酬中走出来,转变生活方式,更重要是的是要回归家庭,回归生活。领导干部也有家长里短,少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要面临和平常百姓一样的“衣食住行,业保医教”问题。如若有时间回归家庭,去感悟寻常百姓家一样的“生活”。好比跳出“围城”,撤掉“过滤网”,看到“卸妆”后无“镜头”的真实“素颜”。可能会发现政府服务履行不到位的地方,抑或让你看到发展的标差,让你心痛;抑或让你看到改革的显著成效,让你欣慰。俗语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勿论是通无还是痛,往往能荡涤初心,倒逼找准改革的痛点与难点、堵点,才能更好为服务型政府“补缺”。

(明)刘基在《拟连珠》写道“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因此,要想从一草一木中当晓百姓利益,就需置身于群众中,回归家庭生活,倾听“冒烟”有温度的语言,察其色,食点“烟火味”才知道“民生题”是什么,方知生活的酸甜苦辣。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既然食得“烟火味”,就要校准人生坐标,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的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拿出干劲和热情,抓住考题关键点、读懂阅卷“标准”,才能答好“民生题”。

(泸州市合江县财政局 陈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