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0999761

《题乌江亭》里看干部成长之道

www.gcdr.gov.cn (2018-08-23) 来源:四川组工网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细品之下,不难从那段尘封的历史中找出干部成长、为官之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进退留转。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从政为官,必然会面临干部的新老交替与合理优化,这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面对岗位的调整,党员干部都要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那种“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优良传统,把工作需要放在首位、把促进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为年龄和结构原因将退出领导岗位、或者因为组织需要将换岗轮岗,就觉得自己是“失败了”。其实,“进”与“退”是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的正常现象,更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客观需要。作为党员干部,当知足感恩,做到客观认识评价自己、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在“进退留转”面前守住一颗平常心,守住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在新岗位上再创佳绩。

“包羞忍耻是男儿”, 党员干部要勤于总结常思己过。次句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子汉”。“男子汉”三字令人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也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党员干部也是人,不是神,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期,各种矛盾凸显、难题交织,工作中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会犯一些错。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总结,常思己过。要常思“思想之过”,经常对照“好干部”标准和“准则”“条例”,及时为自己敲响警钟,坚决杜绝不良思潮的侵袭,守住底线,坚守信仰,做到思想干净、信念坚定。要常思“工作之过”,对自己的工作常反思、常总结,认真审视工作中的一点一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漏掉任何一个失误,在工作中展现自我,在奋斗中显示水平。

“江东子弟多才俊”,党员干部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第三句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韩信,气死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最后关头,如能面对现实,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前段时间,一些地方抛出优厚条件“广抢”“薄引”。但有的单位在引进人才之后,却没有做到“善用人才”,难以达到“人尽其才”。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用了这个人才,就要大胆使用。基层单位和部门承担着诸多职能和职责,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领导不可能包办一切,在根据人才的不同素质、才识和能力,安排相应的岗位的同时,要大胆、充分的使用人才,让其在工作中放开手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卷土重来未可知”,党员干部要放下面子厚积薄发。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党员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中,经历挫折或是遭遇褒贬评说,理应有更深刻的领悟和更透彻的思索,如何更精准的完成好工作,如何把原则性同灵活性相结合,如何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适度结合……要学习在反思沉淀中锤炼自我、破茧成蝶。当好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需要我们放下面子,抓实学习。要不怕“丢身份、没面子”,坚持向领导同事学、向身边群众学,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强新本领。面对困难,应有愈挫愈勇的心态。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党员干部都应有直面现实矛盾和问题的勇气,积极开拓创新,敢于克难攻坚,不断推动各种矛盾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

(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