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来鼓励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必须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我们要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突破口,推行“精神扶贫”,采用“外激+内促”方式将“扶智”与“扶志”结合,充分激发贫困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战的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当前,一些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有:一是缺“志气”,长期贫困令少数群众动源“贫穷”。一些贫困村地方条件差、造血功能弱,贫困户看不到通过发展产业致富的希望,导致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有些贫困户由于身上背着长期积累的债务,没有自信参与产业扶贫,“宁可穷着”也不动着。二是缺“营养”,长期物扶令少数群众精神“贫穷”。因项目扶持力度加大和长期的“物质”帮扶,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这类资源的直接下乡也客观上造成了“坐等帮扶”“养穷人”的弊端。贫困村思想文化建设力度较小,导致一些群众只想被动给予,不讲主动付出,缺乏感恩奋进之心。三是缺“智力”,长期“输血”令少数群众能力“贫穷”。一些帮扶措施没有长效性,长期实行“输血式”扶贫,贫困户在短期内收入增加,但没有了帮扶之后,出现“既缺技术、又缺资金”的状况。一些“短期见效”的帮扶措施让群众看不到“长期致富”的希望后,参与度也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必须从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创新帮扶、基层治理上下功夫,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引领思想脱贫,弥补精神之钙。要通过精准开展专题教育,采用大众化、接地气的宣传方式,创新教育平台,补足群众精神之“钙”,有效增强群众“我要脱贫”的主动意识。一是确定精准化教育内容。大力开展“感恩奋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为内容的专题教育,建立宣讲团队,结合农民夜校、道德讲堂、收看微电影等形式在村(社区)、学校等开展宣讲活动。二是选择大众化宣传方式。建立理论专家组成讲师团“集中授”和帮扶干部、乡镇、村(社区)干部为宣讲员的“入户讲”的宣传方式,实行干部“包户”“包片”宣传机制,深入贫困群众家中宣讲,引导贫困群众在思想意识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建立立体化教育平台。聚焦群众组织难、课程选择难、时间统一难等问题,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等媒体推介各类脱贫攻坚政策,邀请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成功人士传授致富经验,提升群众参与度。
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引领智力脱贫,提升致富之能。扶贫必先“扶智”,要着力推行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培训机制,开展“一户一专”培训,提升贫困群众致富技能,确保脱贫顺利推进。一是实施头雁“增智提能”工程。充分整合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远程教育站点,大力兴办农民夜校,从县委党校、涉农部门抽调专家老师组成授课小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深入乡镇、村(社区)、农家院落送政策、送技术,为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群众送“套餐”,点对点开展辅导。二是实施人才“强筋壮骨”工程。要选派部门专业人才任乡镇副职,指导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等工作。在农民夜校开设“乡村振兴”“感恩奋进”等精品课程,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感党恩的“土专家”“田秀才”。三是实施万众“创业引领”工程。回引优秀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康养旅游和精品民宿。举办创新提高班和创业训练营,对“土专家”“田秀才”进行再培育。
在创新帮扶上下功夫,引领精神脱贫,培育感恩之心。要通过创新“物质”和“精神”同步帮扶、“评好”与“评差”双向评比,激励群众感恩奋进,引导贫困群众由“物质脱贫”向“精神脱贫”转变。一是坚持“物扶”与“文扶”相结合。向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良好的家风家规,特别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四种精神”,形成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坚持“官评”与“民评”相结合。认真落实党建带群建工作,在评选优秀党员的同时,评选“文明户、文明村民、守法示范户、好习惯示范户”等群众典型。三是坚持“正激”与“倒逼”相结合。要打破传统“评好不评差”模式,在开展先进典型评选的同时,让群众集体评选反面典型,“倒逼”其摒弃等靠要陋习,自立自强,发家致富,养成好习惯,树立文明新风。
在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引领环境脱贫,匠造幸福之音。要以建设“四好村”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强化特色小镇助力脱贫作用。一是着力提升生活质量。持续推进房前屋后庭园化、村落民居整洁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化、基层治理法治化、新风培育常态化,着力打造家庭绿色庭院,让庭院变成“生态银行”。二是着力打造特色小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平台,强化乡村治理,进一步拓展以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特色村落”,动员群众参与共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三是着力整治基层微腐败。要以健全制度机制、巩固整治成果为抓手,积极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坚持常态化开门整治,领导干部带头入村入户,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挖掘“微腐败”线索,制定防控措施。
(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