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1000272

读懂“耕耘”与“收获”的“三重境界”

www.gcdr.gov.cn (2018-07-16) 来源:四川组工网

“有耕耘才会有收获”,道理一目了然、浅显易懂。然而,有一些党员干部却未能真正领悟透彻,干事之前总要先问一句“会得到什么”,把个人利益摆在最前面,把个人得失看得太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态,就是没有把“耕耘”与“收获”的关系搞清楚、弄明白。

“有耕耘,才可能会有收获。”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明白,耕耘是第一位的,要先有耕耘,才可能会有收获。如果一个人在干事之前就想知道会有什么回报,那就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这样的人肯定是干不成事的,也不可能会有什么收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必须要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告诉我们,“耕耘”始终是因,“收获”才是最后的果。不是因为有什么“收获”,我们才去“耕耘”,而是因为我们去“耕耘”了,才会得到“收获”。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要勤下功夫、努力耕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行。要明白没有耕耘之勤、付出之苦,是断断不可能有什么收获的,倒因为果、先问“收获”的人,也是决不可能成就什么事业的。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广大党员干部不要害怕自己辛勤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更不要担心自己的努力会白费了,要相信“天道酬勤,功不唐捐”,要敢于付出自己的努力,大胆地去耕耘自己的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天道正理,只要你下了苦功夫就必然会有所成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的事情做起来回报可能会立竿见影、立见成效,但有的事情做起来成效可能就不会那么快、不会那么明显,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坚信辛勤之苦绝不会徒劳无益、劳而无功,只是“收获”可能会来得慢一点、迟一些。“耕耘”是因,“收获”是果,有因就必有果。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推进党的事业过程中,更要毫不迟疑地苦下功夫、勤下功夫,要埋头苦干、耕耘事业。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奉献精神,要甘愿为人民“当牛做马”;对组织也要有奉献精神,要把自己交给组织;对党的事业也要有奉献精神,要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奉献一切。要有奉献精神,就必须达到“只求在前面能够耕耘付出,不求后面有多少收获回报”的境界。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要有蜜蜂般“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要有煤炭般“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精神,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不计得失,真正做到“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新时代有伟大的目标、更崇高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搞懂“收获”与“耕耘”的三重关系,深彻领悟“收获”与“耕耘”的三种境界,才能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敢于“耕耘”、乐于“耕耘”、争着“耕耘”。

(成都市青白江区委组织部 李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