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再次把“专业化”干部课题“喊响喊亮”。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党政部门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也不断提升,加强专业型党政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管理工作研究,不仅具备相当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结合党政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工作实践,笔者在此拟对培养专业型党政领导干部略作分析。
去年,在外地参加一培训班时,与一组工同事交流工作,他聊到,“山区小县,具有全日制大学学历的党政领导干部数量极少,选配干部时若按其所学专业配置岗位,难度很大”,对此,笔者认为:评价干部专业素养,不能简单地看大学毕业证上的专业背景,重要的应该是坚持实践标准,看干部干过什么、干成过什么,看干部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尤其是专业精神,切莫让“专业性”代替“专业型”
“专业精神”应“一马当先”。“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当年从事宣传工作时,笔者曾有一段亲身经历,身边一位同事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但他从事宣传工作后,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刻苦勤奋,努力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仅仅一年多时间后,迅速成为单位业务骨干,多次被表彰为全省全市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笔者认为这就是“专业精神”的体现。面对改革开放的深水期、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交汇期,培养专业化干部,就是要培养“专注式”干部,要将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事创业专心一意,任何时候方向目标不偏移的干部作为重点选拔对象。要培养“专爱式”干部。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选任干部要用谷文昌、焦裕禄那样勤学善思、脚踏实地、满怀深情、充满活力的干部,为专爱打上“标签”。要培养“专攻式”干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将那些有“工匠精神”,聚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夯实专业本领,以专业化的水平推动创新实践的干部选拔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干部队伍里的“行家里手”,扛起敢于担当、攻坚破难、实现梦想的历史使命。
“专业能力”当“有的放矢”。“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对于山区小县来说,特别是贫困山区小县,真正“科班出身”领导干部并不多,选拔、培养时,不能片面强调“出身”,而应积极为“非科班”干部搭建各类专业培训平台,量身定制专业课程,选配专业师资力量,帮助基层干部化解“专业贫乏”引起的“本领恐慌”。首先要加强专业型干部源头培养,按照不同门类、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利用“干部人才库”、“递进培养班”等手段,储备一批高层次专业型干部人才,并分门别类建立相应的专业型后备干部数据库,针对每个干部的不同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要求,分类开展“短小精专”的、有针对性的干部培训。其次要打破干部“部门化”。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工作久了,可能有的会感到骄傲自满、夜郎自大;有的会感到没有活力、死水一潭,这时候就需要加大推进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干部交流力度,特别是当前面对建设“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需要,重点要开展经济、环保、住建等紧缺领域专业型干部交流,让干部在不同环境、不同工作中开阔眼界、开阔思维、开阔胸襟。
“专业实践”当“见兔放鹰”。萨迪曾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建设,重在加强实践锻炼。笔者所在的县区,2017年曾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选派5名年轻干部赴浙江省挂职,专项学习项目投资、产业发展等先进经验。一年后,他们回到家乡,为当地提出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等一批可行性意见建议,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得到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组肯定。所谓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使用是即最好的培养。总体来看,如今的年轻干部,学历层次普遍较高,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但均缺乏党性锤炼和实践锻炼,因此要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脱贫一线、到改革一线锻炼成长,越是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舍得派出去锻炼,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练,提升本领、改进作风、增长才干,提升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同时要善于在在一线考察干部,给干部精准“画像”,真正掌握干部适合从事的岗位类型,切实提出每名干部的培养方向,坚持为每个岗位配备最恰当的干部,把每个干部放到最恰当的岗位,真正做到人岗相适。
(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