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以极富感染力的声音、极为专业的音频制作,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记录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纪实文学《梁家河》,从2015年腊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入笔。第一集《近平回来了》、第二集《美味的酸菜》与第十二集《走进新时代》形成照应,展现了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第三集到第十一集,主要讲述习近平的知青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他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他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那时,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就已经深深刻在了习近平的心中。
从时间段上看,习近平可算是个“老知青”,15岁就去陕北“插队”。在那段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日子里,他完全融入到陕北父老的生活中,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农村人”。就是这样,锻造出了总书记一颗一切以民生为重的“初心”,为他后来走向革命道路,成为划动民族复兴大桨的舵手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总书记早年就用实际行动,为基层干部作出了表率。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初心”?如何才能坚守“初心”呢?
在乡下,每当谈起领导干部,老农民们很怀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基层干部。他们夏天一件白色的短袖衬衫,手拿一把大蒲扇,来到田间低头,与老百姓说说话、做点活,有时还开开玩笑,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曾几何时,干部与群众疏远了,甚至在某些利益关系上,造成了许多的误解,使得干群关系越来越僵,出现了一道“厚障壁”。有的地方干部们几乎不下村社了,更别说田间地头。
这样一来,老百姓对党的政策方针也不了解,只能从电视等媒体知道一些大的道理。有部分群众认为,现在的乡镇干部都是些“不作为”的人,整天不见他们干实事。其实,我们的基层干部不是“不作为”,他们的工作其实也很忙,只是很多时间忙在了频繁的“迎检”或者是如海的文档资料之中。你再忙,老百姓不买你的“账”,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百姓也就和你“谈不拢”。
不走进百姓,就不能全面了解百姓的疾苦;没有共同语言,百姓就不把你当朋友。以前许多乡镇干部,下田能插秧,上岸能办公,具备着“干部”与“农民”的双重本事,因此与农民谈得来,说得上话,也就利于解决问题。倒不是要求每个干部都必须学会种地耕田,而是要从工作作风上彻底转变过来。从事农村工作,就不要老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要像总书记那样,把自己当成地道的农民。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书记的那一份为民情怀,在心中愈燃愈烈。梁家河,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梦想。基层干部们更当深入践行群众路线,牢记“自己也是百姓”,“工作之余”到田间地头走走,感受淳朴的民风,呼吸清新的空气,嗅出泥土的清香……这样,你就会“初心”依旧,青春不老。(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