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称《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意见》系统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原则,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指导“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必将为我们国家的乡村建设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生动自然的“风情画”。
为什么要说“风情画”而不是“风景画”呢?因为在《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民物质生活的“富”,更是精神生活的“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而“乡村振兴”,就是党中央为解决这一矛盾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
所以,让我们一起期待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丽多彩的“风情画”吧。
清廉天下,户户悬鱼——自治法治德治并重,民风官风乡风和谐。《意见》强调: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管理”重在“理”而不在“管”,对待群众,我们应以“理”为主。要确保治理有效,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我们必须从基层党组织入手,基层党组织作为我们党最接近群众的“战斗堡垒”,必须在有力带领群众致富、有序引导群众自治、有效促进乡风和谐上不断改进作风、创新方法,要在清正廉洁方面作出表率,“官风正”则“民风淳”;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培养公民道德,引导群众主动在生活上积极健康向上、在道德上崇尚真善美,形成人人争当道德模范的好风气;要大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各项安全隐患应急预案,切实发挥联动机制,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让群众饮食起居出行交友都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下进行。绘制出“民安国泰,四海升平”的祥和卷。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意见》中要求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要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走进当前的一些农村中,却满眼都是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有的边远贫困地区,伴随着务工人口的长期在外,萧条的已不只是经济,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风气的“萧条”,田地荒芜、村舍破旧、老人带着小孩、病人长期卧床……如果不让这些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乡村振兴何来生机和活力。因此,乡村振兴,不只需要经济的振兴,更需要乡村的“精气神”焕然一新。要健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让孩子幼有所育、幼有所娱;让病人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要大力推动健康乡村建设,让农村的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医疗设施得到有效提升,健康咨询得到有效推广。绘制出“健康快乐,生机勃勃”的康养卷。
淡妆浓抹,总是相宜——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见》中强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样一句富有诗意的话,“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还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无不是极其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这是田园的诗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是塞外的画意。人,从来就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只能合理利用和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遵循。我们要让乡村的良田不再荒芜,山林迎接归鸟,河流清澈如许,天空倒影笑脸。我们要把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要让乡村真正能留住人、吸引人。绘制出“和谐自然,记住乡愁”的山水卷。
箫鼓春社,古风犹存——民有所乐,文化传承,精神富足。《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伟大的智慧源泉来自基层群众、创造源泉来自基层群众、文化源泉更是来自基层群众,如今,我们的祖国已经慢慢富起来,群众对物质生活要求提升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传播正能量,建设乡村大舞台,带动群众从物质上的“富足”走向精神上的“富足”。绘制出“箫鼓追随,丰年留客”的富足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要让着数亿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乡村振兴是关键,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宏图画卷已经展开,涓滴细流待汇成河,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心绘制好这一幅新时代乡村美丽“风情画”!
(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