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环保部向社会发布了2016年全国空气治理的成绩单。全国338个地级市中,海口、昆明等84个城市实现全年达标,是大考中的“优等生”,衡水、石家庄等地排名靠后,离蓝天目标还有差距。环保部多个部门负责人对这份成绩单作出点评,以督促后进地区加紧治霾,并围绕公众关心的问题作出解答。(中国青年报1月24日)
说到环保成绩“排名”应该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尤其是,2016年11月底,环保部上收了全国1436个国控站点,由环保部直接负责管理,由以前的“考核谁,谁监测”转变为“谁考核,谁监测”,从体制上保障了监测数据免受行政干预下的空气治理的成绩单,让民众再次看到了国家对于推动空气污染治理的决心。当然,随着成绩单的精准出炉,也让民众对于本地空气治理的真实情况,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但也如文中所举的以北京为例,2016年10月前成绩一直不错,入冬后频繁来袭的灰霾一下子拉低了空气质量指数的全年平均值,几乎一年的成绩都被抵消了一样,环保成绩单真能成为治污压力?
其实,早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就划定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3个重点的治理区域。从2016年的成绩单来看,珠三角地区不仅惠州、深圳、珠海站进了“优等生”的行列,而且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89.5%,区域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PM10年均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5%。从PM2.5年均浓度来看,已经非常优异,远远好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由此可见,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紧迫而艰巨,不仅需要适时排名,还需要各级职能部门长期不懈地监管与整治,更需要相关的问责压力。否则这种“排名”难保不会沦为“鸡肋”,或是“隔靴挠痒”毫无痛感而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毋庸置疑,一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原因多种,来自方方面面,并非突然发生,更非偶然。它与本地区长期以来过度依赖gdp,对环境保护的习惯性忽略和畸形的产业结构不无关系。诚如环保部大气司司长刘炳江所说:“目前看,无论哪一个区域大气出现污染问题,都不外乎几个原因,如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方式以柴油为主、管理不到位、执法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是共性问题。”换句话说,非重点地区的垫底城市如何突围,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去触动地方管理者的“神经”,让“排名”不只是一种形式上道德和舆论压力,而是激发地方管理者对“排名的”耻感,知耻而后勇。
治标需治本。要让环保成绩单的“排名”真成一回事,还得多管齐下。找准找准污染来源,并解析生成的原因是其一;还得健全“排名”的考核办法。通过强有力的执行能力,让制度、规范、标准落到实处,让地方管理者时刻绷紧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弦;得通过科学的排名,把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与执政期间环境质量改善的政绩挂钩,实行环境考评“一票否决制”;得常态化环保巡视“回头看”,敦促落后的城市拿出整改措施,给出整改时间表,否则就追究责任;得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调整产业结构,把重视、管理落实到位;得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加大舆论和社会监督,让每一位民众参与其中。或许如此,就能形成空气治理良好氛围。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空气环境恶化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为此,环保成绩单看点不在“排名”,是通过“排名”,让地方政府如何做出治理环境污染的制度设计,撼动强大的gdp思维,为“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保障。
(四川北川县委组织部 余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