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鲜明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既是最广大人民脱贫奔康的现实动力,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加快推动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转变发展方式,狠抓可持续、可循环产业,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最大动力。产业是税收、就业、民生、经济实力的源头活水,是发展稳定最重要的基础和最终的依托。只有通过绿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发展强势,才能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要以绿色、循环产业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域全景式旅游开发,加快绿色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壮大生态农业,构建涵盖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农业、绿色园区的产业体系。要抓好传统工业改造提升,以最严格的环保标准抓好对高污染、高能耗传统工业的监督与整治,加大传统企业技改扩能力度,及时淘汰落后产能。
打造宜居城市,推进全方位、全领域治理,让绿色成为城市的最靓名片。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在规划、建设、管理中突出“绿色”,打造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城市。要做到规划重绿,全面实行绿色规划、设计和施工标准,科学规划绿色城乡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规划拆建,留足绿化空间,把城乡建设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情、留得住乡愁的乡土乐园。要实施城市造绿,明确管理护绿,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对城区范围、城乡接合部、乡镇集镇的环境整治,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城乡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开展大规模、大范围增绿,让绿色成为城乡的最美底色。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对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部署,只有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才能真正筑牢绿色发展的屏障。要全域推进绿化行动,推动退耕还林,加大荒山、荒坡、荒丘、荒滩造林绿化,加强饮用水源地、塘库周边绿化,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要以绿色示范引领带动,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美丽新村、绿色生态文明精品示范园建设等为抓手,点面互动,打造全域性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庭院、绿色通道、绿色库区、绿色园区、绿色景区。
倡导低碳生活,养成尚节约、尚环保习惯,让绿色成为生活的最好风尚。绿色生活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生活的浸润与支撑。要树立绿色新风,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小手牵大手”等方式,引导公民养成绿色、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消费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绿色消费,引导公众在消费时选择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加快形成爱护自然光荣、勤俭节约光荣、绿色低碳光荣的社会氛围。要习惯绿色生活,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促使全民自觉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
健全机制保障,实行硬制度、硬指标考核,让绿色成为干部的最实追求。建立契合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完善金融信贷、环境容量、土地利用、财政税收、生态补偿等绿色发展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考核、生态保护责任追究、生态保护管理体制等制度,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成效激励、责任追究的绿色制度体系。鲜明体现绿色发展的考评导向,把绿色发展成效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作为任期内经济审计的重要方面,并定期开展督查,倒逼各级干部推进绿色发展。明确符合绿色发展的奖惩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绿色政绩”与干部奖惩、教育管理、提拔使用等有机结合,对资源严重浪费、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区域,实行严格查处并追究相关领导干部责任。
绿色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持之以恒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城乡、养成绿色习惯、建优绿色生态,才能实现城乡绿色发展,助力我省尤其是贫困地区按期脱贫奔康。
(作者系兴文县委书记、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