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巴中,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山还是那座山,但生活已然改变,巨变正在延续。显然,这得益于当地广大党员干部“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始终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坚决贯彻省委工作部署,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破解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难题,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
巴中多山,丘陵、山地占辖区面积多达90%,生产生活基础条件较差,贫困人口多。但就是这么一个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穷地方,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抢抓政策机遇,激活“造血”功能,担当实干,搬除了前进路上一个个“拦路虎”,取得了让群众称道的实绩。“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巴中扶贫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归根于当地干部强烈的担当意识和顽强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感慨,40多年来,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作为共产党人,必须要有这样的为民情怀,勇于担当担责,主动创新创造,锐意拼搏进取,坚持不懈为人民谋福利。
因此可以说,担当实干最可贵。因为只有敢于担当,勇于担责,勤于实干,才能在矛盾面前、困难面前想办法,找机遇,谋出路,反之,则只会坐等观望,消极对待。不必讳言,我们一些地方的条件并不比巴中差,甚至各方面基础环境还好得多,但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创新的气度不够,敢抓敢管敢碰硬的氛围稀薄,敢于担当担责的力度偏弱。具体表现为,在推进改革发展中作风飘浮,不够深入,或满足于交差应付,得过且过;或遇到难题敷衍塞责,能拖就拖;或只当改革的“传声筒”,忙于开会作指示,不到一线、不下深水。上述表现,无疑离省委的要求相去甚远。
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是我们党员干部的职责与使命。只有担当实干,推动发展,才能无愧于自己肩上的这份神圣职责。如果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不能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或满足于做做“盆景”,装装样子;或不顾实情,盲目冒进,其结果都可能事与愿违,使一个地方的工作原地踏步、久推不动。从此意义讲,只有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铸就担当情怀,增强实干精神,方能以主动之功成就改革之为,以主观能动取得发展之效。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面对脱贫攻坚的新任务、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最需要的就是行动起来,落实下去。让我们以中央和省委一系列改革发展部署为指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断把我省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