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年考公务员62次的孙海岩正成为一个被网络热传的话题。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从2009年1月到今年8月,事件主人公孙海岩先后参加了62次公务员考试,最终通过了浙北某市基层法检岗位面试后,将自己的公考经历分享到一个论坛。面对记者的采访,孙称“这些年把考上公务员当成信仰”。
孙的公考经历迅速招致沸沸扬扬的议论,其中不乏有些评论质疑“这样以当上公务员为信仰的报考者,即便他考上公务员,也非社会和公众之福”。一部分网友甚至怀揣恶意,认为孙只是一心求“官”,而非真正热爱这个职业。更有甚者认为孙海岩之流的考生只是基于对利益的选择,而以“信仰”为借口。看罢这些评论笔者哑然半晌,思考着社会中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仇官”心态。笔者认为,某些评论有失偏颇,应该读懂孙某坚持公考背后信仰的力量。
一个本身充满坚持,正能量的励志好故事,何以跟公务员这个职业挂钩后,就被过度解读,甚至成为某些占领道德高地的看客“口诛笔伐”的对象?到底是孙海岩这样追逐自己“中国梦”的年轻人不对,还是社会某些人患了“负能量综合征”。需要说明的是,公务员归根到底不过就是社会分工的一个普通职业,绝非跟“官”能划上等号。有的公务员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切实履行了角色义务。笔者审视有些不怀好意的评论时,更担忧的是:整个网络舆论充满戾气,社会上有的人更缺乏蔡元培所提倡的“兼容并包”的思想,对奋斗的年轻人缺乏一种宽容心态。
小时候读《愚公移山》的故事,笔者就深深为愚公的坚持不懈,努力改变现状而折服,钦佩于愚公要有怎样的毅力才能把挡在门前的大山移开,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好。年龄稍长,读到历史上红军八年抗战,终将日寇驱除出境的丰功伟绩,为革命党人长期坚持的信仰震撼。至于成年,读《党史》,明白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共产党人坚持信仰的精神。从媒体曝光的信息看,孙海岩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他没走“后门”,凭借自身努力最终“成公”,他只是出身陕西农村的“农二代”,靠着自己8年的坚持换来了相对稳定且对自己来说收入可观工作,程序合法,选择现实,没伤害任何人,到底触碰了哪些好事者“敏感有多情”的“神经”?舆论大可以不推崇他的不理智,不效仿他的“成公模式”,但绝不能否认他的坚持努力。
幸好笔者几乎被颠覆的价值观依然清醒,社会选择应该是多元的,坚持公考是这个农村青年个体义无反顾的选择,其他人无权恶意揣测和过度解读。诚然,作为成年人,8年来坚持公考背后真的有具体现实利益的考虑,而作为一个正能量有温度的评论者,更应肯定孙海岩努力的坚持背后的意义——这是信仰的力量,这是毅力的彰显,这更应该是一个有温暖力量的社会应有的对年轻人的理解和包容。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合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