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2084537

黄煜:融入公务员平时考核机制已刻不容缓

www.gcdr.gov.cn (2016-07-15) 来源:四川组工网

近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公布,明确要强化公务员平时考核。河北、吉林、浙江等地也出台了加强公务员平时考核的规范性文件。《浙江省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要求,加快推进公务员“日志式”管理平时考核工作,由公务员记录平时工作情况并进行自我评价,主管领导进行审核并作出评鉴,以此确定平时考核结果。各地还明确规定,平时考核结果占考核权重的50%以上。(中新社 7月12日)

让公务员考核制度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更加有利益提升工作效率,形成科学、规范、有序的考核机制,一直是人社部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工作量急剧增加、编制数量不再扩大的情况下,提升公务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用已刻不容缓。

在过去,公务员的考核更多地是采取年底打捆式集中评价。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自我评价与民主评议的方式来确定考核等次,即一篇总结、一张考核登记表、一张民主评议表便实现了考核评价。但这种弊端十分明显,存在领导印象、人情因素干扰,怕得罪人等情况,这对于客观评价公务员业绩显然有着明显误差,形成“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困境,这种情况不利于形成良性的干事创业环境,甚至会出现单位负面情绪,相互效仿偷懒,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从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来讲,管理的目标是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而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机制,带来的更多的是人力资源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不利于产生竞争优势,必然会被淘汰。

特别是在一些单位资格较老、平时摆架子,习惯偷奸耍滑的人来说,在既往的公务员考核体制中占尽了便宜。曾有不少新闻报道中指出,在一些机关单位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些人累死累活、加班加点干不完,而一些人闲得发慌、无所事事,但是到年底考核,往往没有特别区分,除了有限的优秀名额外,几乎都是称职或者合格,鲜有基本称职或者基本合格的情况,而对于不称职、不合格的事件更是为零。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一些人善于在领导面前表现,存在印象分,比那些默默无闻、老实干事的人更会来事;二是大多数领导干部不会让不称职或者不合格情况发生,因为家丑不可外扬,更何况单位领导也不会因为考核而去当“坏人”;三是年底考核最低为称职和合格已形成惯例,单位同事也不可能去存心打破这些“规矩”,而得罪“小人”。

因此,笼统的、打捆式单一考核方式已经过时,已不能激发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无法满足当前普通公务员向领导岗位脱颖而出的现实需要,更无法满足行政单位运转更加高效的实际需要,公务员考核制度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笔者以为,要实现行政部门的高效有序运转,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实施日志式考核方式是必然趋势,例如可以通过建立日常公务员考核管理系统,将公务员需要完成的任务实行量化,并报分管领导确认,通过限时完成、质量打分等形式,将空洞的工作量转化成可以量化的任务清单,让领导更加明白谁在干事、干了什么事,也有利于领导将工作任务更加优质地进行配置,实现人力资源分配的最大化。这既是提升效率之举,也是不养懒人的现实之需,值得思考和借鉴。

可喜的是,国家已认识到当前公务员考核存在的弊端,一些省市也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并已开始着手试点。相信,只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公务员考核方式,实现人与职务能上能下,能进能退,打破惯有的“铁饭碗”思想、“老好人”思想,那么考核的难题将迎刃而解,人民群众也将得到更多优质高效的实惠。(文/黄煜)

(作者单位:中共攀枝花市东区委员会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