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2056400

破解民族地区“四弱”难题(一) 增厚基础设施这个基底

www.gcdr.gov.cn (2016-06-0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本报评论理论部

观点喊响

贫困贫困,因贫而困,更因困而贫。幸福的原因都是相似的,贫困也有相似之因,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少脱贫的手段,贫困的小船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也难以驶向幸福的港湾。

编者按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在我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调研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汪洋强调,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着眼长远,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等难题,分阶段、有步骤解决制约民族地区脱贫的顽症痼疾。针对如何破解民族地区的“四弱”难题,天府新论版自即日起推出本报评论理论部系列文章,进一步深化认识,理清思路,找出对策,欢迎您来信来稿发表看法,邮箱:123tf-sp@163.com。

大凉山深处“悬崖村”的故事,通过媒体的报道,再一次让世人的目光聚集在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的脱贫解困上,也再一次让人们认识到这里脱贫解困是如此的“难”和“急”。在大山深处,人们通过攀爬藤梯,出入村里村外。这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这“四弱”似乎织就了一张“贫困之网”,而民族地区要加快脱贫步伐,则必须冲破这张网,其工作的艰辛、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

大小凉山彝区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也是我省脱贫攻坚的四大片区之一。从全国来看,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共有680个县,其中371个地处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在我国的版图上高度重叠,现实告诉我们,打好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主战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历史进程等,决定了这里脱贫解困的特殊性和紧迫性。特殊性在于这里贫困程度深、面积广、开发难度大,需要多方力量广泛参与;紧迫性在于这里能否如期脱贫,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业,还关系到决不让一个民族在奔康致富路上掉队的庄严承诺。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发展,不仅需要当地的努力,也需要强有力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破解“贫困之网”,需要形成全社会合力。就方法论而言,更需要找到突破口,找出民族地区致贫原因中带共性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以点上的突破带动全局问题的解决。

贫困贫困,因贫而困,更因困而贫。幸福的原因都是相似的,贫困也有相似之因,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少脱贫的手段,贫困的小船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也难以驶向幸福的港湾。这一点,在民族地区尤其如此。搞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疏通四通八达的毛细血管,可以说是筑牢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基底。要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我国民族地区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不足等原因,基础设施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覆盖面不足,运行质量较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等仍然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 “巨系统”。如果把一个地区当作一个人体来看待,基础设施则犹如人体的生理系统,其中,交通是人体的脉络系统,邮电通讯是人体的神经系统,良好的生态是消化和排泄系统,电力能源是血液循环系统。要维持人体正常运转,这些系统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失灵,都将导致人体的失衡。而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在哪一个环节出现失衡,发展就会遇到问题。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均面临多重失衡,要从根本上改变,则必须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改变必须发生。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程。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最根本的就是要抓好基础设施扶贫,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 《17个扶贫专项2016年工作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被列为17个扶贫专项的首位。《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专项方案》明确了扶贫攻坚的对象范围、目标任务等,其中,扶贫对象范围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88个重点县。

彝族地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昔日一步跨千年,今朝跑步奔小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悬崖村”边的藤梯挡不住人们致富奔康的脚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跨越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只要我们笃定前行,不断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为民族地区新跨越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一定能谱写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