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2055756

黎谨恩:解开“没公车不愿下乡”的枷锁

www.gcdr.gov.cn (2016-06-01) 来源:四川组工网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5月29日 新华社)

实行公车改革最大的好处是将公务员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请下来,使其融入到民众现实生活之中,给他们贴近民意,了解民情,关心民众的机会。然而最近在个别基层却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的现象,仿佛又把这些干部拉上了“神坛”。一些干部“不愿下乡”的主要原因集中在车补不到位、车辆申请困难和缺少租车平台等方面。

高效工作必然需要交通工具,但如果真正想要为民办事,又岂会一味地抱怨没有公车。老一辈的干部没有公车同样上山下村,甚至不管刮风下雨。虽然时代在变,但唯一不变的应该是理想、信念。“为官避事平生耻”,不下乡怎能接地气、怎会有地气?不下乡,如何察民情、知民意?不下乡,又如何肩负使命、改革创新?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公职人员,又岂能只图享乐,不肯吃亏?

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也会随着相应的环境变化。凡事都应理性对待,并不是一个政策改革都是单纯的好或不好,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析才能解决问题。基层部分干部不愿下乡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不愿下乡,因此还是不能以偏概全的去看待此事,而应实事求是的去分析问题,这远比喊着以前没有公车依旧下乡为百姓服务的精神去哪儿了而更有可行性。况且在以前那样生产水平低下的年代,如果有公车可以替代基层领导的长期步行,从效率上对比也是大相径庭的。为人民服务并不一定非要和艰苦朴素的外界环境进行工作宗旨绑架。基层一些山区偏远的地方,没有公交,走路到村可能花几个小时,加上公车申请困难等原因,确实让一些基层干部下乡面临很多问题。

公车改革应该做好预防腐败,节约资源与提高工作效率之间的平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由松到紧难免会经历一个阵痛期,公车改革补贴要到位,配套制度要跟上,才能将好政策更好的落实。

(作者单位:绵阳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