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温州市举行了今年第一场电视问政直播,以“聚焦重点项目建设”为主题,与问政案例相关的11个单位的负责人亮相屏幕接受市民询问。
直播从晚上8点一直持续到10点多。节目最后,市民代表还向每一位接受问政的官员都送了礼物——一只沙漏。代表说,希望每个政府部门都能珍惜时间,让温州变得更美。(中国网 4月17日)
“沙漏像时光机。”送这个礼物的目的,是希望政府部门在工程建设中珍惜时间,改掉拖拉的坏毛病。看到此既像是鞭策,更像是诉求。让笔者不免想到早前各地电视问政中,从“哭、笑脸”到“请局长下河洗澡”“喝黑水”,从“请吃水泥橘”到“送蜗牛”,从“送苍蝇拍”到如今的“送沙漏”。相同的“电视问政”却总会衍生出层出不穷的“惊人之举”。但笔者以为,“电视问政”看点不在送了什么?而是到底为什么要进行电视问政?我们要向老百姓承诺什么?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还是为了对老百姓负责?
一直以来,电视问政颇受争议。有认为这是把一个个突出问题活生生地展现在千万电视观众面前,现场办公,体察民情,解决难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百姓的信任,彰显政府整改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也有认为这只是一场媒体“狂欢”,一场“马上整改”“尽快处理”的“秀场”而已。或许两者各有所持,不好妄下论断,但面对问题“打太极”,或是对问题承诺“马上整改”“尽快处理”,事后却自食其言、“涛声依旧”等情况不是没有出现过。的确,电视问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再好,如果相关的监督脱节,处罚力度“掉队”,落实的问题“吊链”,总归会变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么到时漏掉的可能真是老百姓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还有可能是民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送出的是“沙漏”,但至少可以以此倒逼政府职能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各级干部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电视问政这面镜子,官员们可以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如一市民代表所说“虽然已经开始改进,但是,老百姓吃水的问题要靠问政节目,在10年后才得到解决,我们不会为这样的工作效率‘点赞’”。的确,领导干部的工作思维如果仍停留在“曝光一处、查处一起”的阶段,“点”了的问题就解决,没被曝光的“面”能过且过,这样的“电视问政”无异于形式大于内容,就算送十个沙漏、十个蜗牛、或是十个别的物件,照样会一一笑纳。
换言之,功夫更在平时,“沙漏”只是一个物件,电视问政更不可能成为一种日常化的解决问题机制。囿于人力、物力、财力限制,一场“电视问政”,能解决的问题不过三五个,而老百姓平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何其多,不可能都等到问政时集中解决。这还得看各级监督部门平时的监督是否勇于“下深水”?领导干部工作是否积极作为不懈怠?更多的是要解决制度性监督失语的真问题。否则,电视问政真就成为语言加形体的“表演艺术”,成为如同玩打鼹鼠的游戏,成为一语成谶的“一场秀”。
“防患于未然”远要比“亡羊补牢”来得高明。稍加细想,再“辣”的电视问政都远不及较真的地方监督部门来得真实。如果地方治理真到了指望电视问政来解决,无疑是一种悲哀。对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其官员而言,更是一种讽刺。为此,电视问政可以有,但也得对照职责和法规从源头性问政,双管齐下找到“懒政”的症结所在。
最后,单纯的巧口永远讨不到民众的心服。虽然电视问政是将领导干部与老百姓的交流置于镁光灯的同时,传递着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群众的认可,民意做标尺的信号。但相信民众更希望看到,它能带来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化和干部作风的深刻转变,能让更多民众多一些常态参与地方治理、表达权利诉求的机会,而不是只停留在接受“赠品”那一刻的尴尬和感官上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