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城市在街道两侧专设了一些椅子,样式新颖别致,既供市民、游客休息,又为城市增添了艺术气息,成为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线。然而,很多城市的街头却鲜见这种“便民椅”,市民休闲购物,老人遛弯散步,走得人困马乏,也难觅小憩之处,“无椅无靠”只能席地而坐,既累人,也煞风景。(人民日报 4月11日)
当前,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千篇一律”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通病”。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常常投入巨额资金,少则成百上千万,多则突破亿元大关,在外表光彩靓丽的衬托下,招商引资增加了,环境改善了,建设加快了。但与此配套的便民措施却较为滞后,比如,街头鲜见“便民椅”,路人“无椅无靠”只能席地而坐;政府新区盖了不少高楼大厦,但配套的公交线路却屈指可数,周围居民出行难上加难……
城市建设不缺大手笔的投入,但有时却与个人仕途、个人政绩紧密相连。某些干部为了出成绩、造亮点,就一味追求“高大上”,力求“好上加好”。殊不知,这也忽视了群众生活的便利,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其实,城市发展不是非要修建栋高楼大厦,扩宽多少公里的公路,而是要提高群众生活的便利程度,注重便民利民的小细节;不仅要给城市“浓墨点缀”“涂脂抹粉”,也要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感受到暖心之举。
按照有关规定,公用的条凳、座椅等,其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百平方米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最低不得少于20,最高不得超过150。但有些地方却“偷工减料”,能省则省,能减则减,不仅没有让群众享受便利,还引起了极大反感;非但未让城市“添彩”,却使城市形象抹黑,疏远了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去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部分地方城市建设出现了偏差,与中央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与领导干部思想重视不够有一定关系,但关键还在于有关制度规定不细、执行不严,给别有用心之人“钻孔”的机会。
笔者认为,要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还须以问题为导向,扎紧制度铁笼子,及时根除此类顽疾。首先,建立综合政绩考评制度,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面子,又要看里子,杜绝一味搞“形象工程”,建立群众评议制度,让群众给城建项目打分评比。其次,要强化监督检查,发挥监督之合力,揭短亮丑、排毒出汗,把问题暴露在阳光之下,让不正之风无处遁形。最后,加强执纪问责,发挥监督之合力,对城建过程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要咬耳朵、扯袖子,及时谈话提醒;对突出的问题,要严查严惩、绝不姑息纵容。唯此,才能改变城市的面貌,提升城市的品味,赢得群众的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