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1510435

郑功成: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www.gcdr.gov.cn (2016-03-23) 来源:共产党员网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郑功成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坚定追求,是习近平同志民生思想的凝练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止境,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的追求也没有止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凝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强大合力。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明确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

  民生工作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放眼世界,那些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改善的国家,最终都会陷入经济社会乱局。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获得了实现发展目标的制胜法宝。习近平同志反复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各级党委与政府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在党中央重视和关怀下,我国民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

  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表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改善民生是高度统一和契合的,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国计与民生将是相互隔离的两张皮;不持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空洞的口号。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同志民生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体现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实现人民幸福上。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人民幸福居于显著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具体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了实现人民幸福,习近平同志强调,“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人民幸福包含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劳动创造等丰富内涵;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是人民幸福的基石。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体现在全面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把人民的期盼变为现实,是习近平同志心中最大的牵挂。以养老为例,习近平同志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

  在习近平同志民生思想中,民生与发展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一方面,发展是为了改善民生。没有发展,改善民生便无从谈起。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搞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另一方面,改善民生也能促进发展。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才有更足的动力和后劲。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

  坚持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共建共享原则,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在当前阶段改善民生、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共建与共享相辅相成。一方面,没有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就没有可供共享的成果。“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因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让人们共同担负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归根结底要由全体人民共享。“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这三个“共同享有”,需要建立健全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共享制度,更广泛地实现社会公平、更普遍地改善民生。

  坚持共建共享原则,需要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是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这至少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切实保障与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二是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三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四是在继续加大公共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加快发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各项社会事业;五是引导人民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打赢扶贫攻坚战,让13亿多人携手迈进全面小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调研中,习近平同志关注最多的是困难群众,走访最多的是贫困地区,强调最多的是要雪中送炭、补民生“短板”。他牵挂农民,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关心少数民族,提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打赢扶贫攻坚战,是习近平同志民生思想在战略层面的重要体现,深刻反映了全面小康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二是做到精准扶贫。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三是强化社会合力。强调“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在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同时,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调党的扶贫政策要靠基层组织落到田间地头,要“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这些科学理念和思路,必将指引我们打赢扶贫攻坚战,让13亿多人携手迈进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