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1194612

春节将至 莫让福利变“腐利”

www.gcdr.gov.cn (2016-02-0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莫让福利变“腐利”

  春节将至,“福利”话题再次引发舆论关注。中纪委网站近日通报显示,最近一周8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例中,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达18起,占20%,列所有违纪行为第二位。类似案件在过去一年几乎月月“上榜”。领导“吃肉”也好、职工“喝汤”也罢,打着“惯例”“调动积极性”的幌子滥发补贴和福利,无疑伤害了不少人对社会公平的期待。(人民网)

  @郑端端:逢年过节,打着调动积极性的幌子,打擦边球、玩障眼法,巧立名目,滥发补贴、福利,谋取私利,这不仅引发公众强烈的不满,也伤害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因此,必须警惕福利变“腐利”,切莫偏离了本意。要狠刹滥发福利的歪风,坚决戳穿五花八门的幌子,紧盯“腐利”不放,严查快办、严肃惩处,对顶风违纪者猛劈一掌;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权力监督,严格审计纪律,扎紧“钱袋子”,通过刚性约束倒逼财政公开,不给顶风违纪者留下空间,让“腐利”无处遁形。

  @朱家伟:挪专款奖金“任性”发、小圈子里面“送温暖”……又到年终岁末时,各类“腐利”涂脂抹粉、精心装扮,再扯一张“福利”的虎皮大旗,竞相粉墨登场,和监管部门玩起障眼法、打起游击战,一朝落网还百般诡辩、振振有词:“全无任何私心杂念,均是为了绝大多数人利益。”殊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滥发补贴、福利的源动力,无非是为自己留点好名声,赢得下属一时的拥护和支持。其实质是借体恤之名、揩公家之“油”,客观上损害了党群关系,侵蚀了政府公信力。不让福利偏离本意,回归正源,需内外夹击、双管齐下。对内勤念《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等制度的“紧箍咒”;对外用好阳光“防腐剂”,让尽可能多的信息置于群众眼底,给补贴和福利足够多的光照。

精准慰问,让温暖直达心坎

  岁末年初,全国各地的送温暖活动正火热开展。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深入基层,在慰问中把脉群众所需,精准帮扶救助,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例如,江苏省下拨专项资金,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城市“三无”老人、孤儿等五类困难群体发放补助金,并重点督查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2月1日《人民日报》)

  @杨巧:当前,一些慰问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现象。有的在慰问之前没有事先摸底调研,慰问方向“打偏”,慰问对象“失真”,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慰问到的往往是一些关系户、人情户;有的在慰问过程中,打马虎眼,与群众握握手、拍拍照,简单寒暄几句,就挥手拜拜。凡此种种,困难群众就会“不认账”。走访慰问,贵在精准、重在精准,送温暖只有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群众才会有获得感。必须放下架子、放低身段,切实上门走访、扎实调查摸底,深入寻常百姓家,找问题、挖“病根”,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真正慰出真需、问出真情。同时,必须严肃纪律要求,坚决贯彻“八项规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迎送、不扰民、不陪同,肃清不良作风,形成良好风尚。

  @于长滨:慰问活动要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送到群众心里,关键是得走群众路线,身入而又心入,在精准慰问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年终慰问之机,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多听听群众的心里话,甚至是牢骚话,详细了解基层现状,体察群众疾苦,及时解决合理诉求。在慰问活动中,要真心倾听民意、集纳民智、化解民忧,变“输血”为“造血”,根据不同困难群体不同需求,分别采取送政策、送岗位、送技术、送医疗、送物资等方式和措施,施之以策、授之以渔,既送温暖,又送方法和技术。这样才能慰到实处、问出实效,让困难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把官场“伪装者”打回原形

  近年来,干部履历造假的情况屡被曝光,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被一些干部随意篡改涂描。中组部近日通报称,在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中,有420人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有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重用。(1月29日《京华时报》)

  @李悠然: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近年来,少数干部通过非正常手段和渠道对自己的履历材料“涂脂抹粉”“加工洗白”,变成名副其实的官场“伪装者”,悄悄潜伏在干部队伍当中蠢蠢欲动,伺机挣面子、占位子、图帽子、捞票子,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形象、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污染了政治生态。“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各级组织部门要苦练一双干部档案识真辨假的“火眼金睛”,严格执行干部档案任前审查制度,认真落实“凡提必审、凡转必审、凡进必审”政策,奋力举起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的“金箍棒”,狠狠将那些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的官场“伪装者”打回原形。

  @江峰:干部履历是干部工作、经历的历史记录,其真实性不容亵渎。然而,这道被视为最严密的“墙”也会跑风漏雨。有些干部丧失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明知有暴露和被查处的风险,仍不择手段随意“洗白”身份、修改年龄、增删履历等。履历“整容”为何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党性修养不够,被“占位子、抢帽子”等功利观念冲昏头脑,为了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不仅丢掉干部的人品和“官品”,更是严重污染政治生态。狠刹履历造假这股歪风邪气,需从完善制度着手,建立健全履历管理、公开、约束、监督、问责机制,用信息化手段对原始档案进行“云备份”,严惩参与造假干部及档案管理人员,让干部无法“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