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1115649

为官须破除不良心态

www.gcdr.gov.cn (2014-12-26) 来源:学习时报

为官须破除不良心态
南京政治学院 汪玉明

  自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面对全党上下针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凌厉整治动作,部分领导干部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感叹,更有人产生了“为官不为”的念头,这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习总书记在全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身在其位,则谋其政。各级领导干部既是人民公仆,也是所在单位、地区谋划建设的主心骨,承载着党和人民的信赖,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坚决消除“为官不为”的错误念头,必须破除“无过则功”“行多必失”“功过勿论”的不良心态。
  破除“无过则功”心态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为官不为”现象,群众对此做了形象描述,“要发文件,等待实践;要去实践,等待文件;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对于这种不作为干部,更有人称之为“山寨式”干部。为官不作为,究其根源,就在于官本位思想作祟。一些人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有进步,完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组织给他一定的职务职位,就是对他奋斗的一种褒奖,只要自己不犯错误,就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职务带来的安逸和实惠,“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抱着一种“无过便是功”的心态对待工作,这是对人民的极端不负责。
  当然,“无过则功”心态的出现,既有领导干部自身存在官本位思想的原因,也与各级组织监管不力、监管不周有着重要关系。为官“当作为”,这本应是党和人民对各级干部的最基本要求,但具体到实践中,面对部分领导干部的“不作为”现象,来自监管部门的监管弱化,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缺位,造成了领导干部“不作为”成为一种隐性的腐败,极端不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领导干部,必须破除“无过则功”的消极心理,切实认清“官位”就意味着“责任”,“当官”就必须造福人民,要从思想上真正明白自己的公仆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关心群众疾苦,而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舒适度。习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
  破除“行多必失”心态
  当前,全党上下大力提倡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大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打虎”“拍苍蝇”力度很大,不少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对于广大领导干部产生了猛击一掌、大喝一声的警示效果,增强了大家拒腐防变的思想意识,受到全党全社会高度赞赏。但也要看到,部分领导干部对党下大力气反腐败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于这种警示意义的认识发生偏差,将警示效果异化为畏难情绪,将“少作为”当作“少犯错”的挡箭牌,将“行多必失”视为明哲保身之道,这实际上也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种体现。
  “行多必失”心态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的心理。从工作角度而言,要谋划推动工作,就有存在失误偏差的可能性,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用严谨的态度将这种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既是对党和人民负责任的体现,也符合工作规律。如果仅仅为实现“零失误”而不敢有任何作为,则谋划推动工作就成为一句空话。这种机械的“零失误”理论一旦扩散开来,领导干部都不敢作为,都奉行明哲保身之道,实则不仅贻误党和人民的奋斗大业,而且会害了领导干部个人。
  破除“功过勿论”心态
  杜绝“乱作为”,做到“善作为”,就必须破除“功过勿论”心态。“功过勿论”心态折射的是功利主义思想意识,为求私利不择手段,为求政绩不计后果,将公权力作为谋取利益、赚取声誉的工具,抱着“成功不计得失、他人与我何干”的想法,打着形形色色的旗号胡乱作为,企图侥幸过关,其结果既害了群众也害了自己。
  近年来,“乱作为”现象比较突出,深受人民群众诟病。究其背后动机,无外乎两种。一是用权不公,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千方百计发挥其“寻租”作用,或通过为他人谋取私利而收受各种贿赂,或对于自身及亲友从事社会活动额外照顾,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为特定对象考虑较多,对公众利益考虑较少,使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损,从而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也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二是用权不善,部分领导干部掌握一定权力后,主观上想有所作为,也敢于作为,力图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对于问题的研究不深、不透,对于工作中的困难估计不足,盲目乐观,武断决策,导致政策脱离实际,遇到群众抵制时又自我辩护、强力推动,结果导致决策理想化、推行强制化、效果空泛化,造成民怨沸腾,极易引起群众与党和政府的情绪对立,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果说为官“当作为”“敢作为”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善作为”就对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将群众举过头顶,甘当群众学生,对权力有敬畏之心,秉公用权、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