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堵住“逆淘汰”的黑洞
贾立政
优胜劣汰,是达尔文发现的自然进化法则。然而在人类社会中,劣者上、优者让,老实人靠边站,违背自然规律的“逆淘汰”时有发生。
上个月,《人民论坛》杂志和人民网进行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有53.5%的受访者认为“逆淘汰”就在身边。空谈的淘汰实干的,投机的淘汰忠诚的,优秀的反被拙劣的挤掉,“逆淘汰”的恶劣之处就在于,它如黑洞一般将优秀人才埋没掉,却把庸才劣才送上了云端。埋头苦干、廉洁奉公的干部上不去,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反倒如鱼得水,对此,干部群众充满痛恨与无奈。
更大的危害在于,“逆淘汰”会催生“裹挟效应”,助长不正之风。如果“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潜规则大行其道,会在很大程度上动摇那些埋头干实务、遇事守规矩干部的信念。长此以往,一些不甘心长期原地不动,想有更大平台、更大作为的干部,也可能走上用心思走后门、想办法找关系之路,甚至落入行贿受贿的漩涡无法自拔。劣币驱逐良币,在一个被污染败坏的政治生态中,政治的池塘里清水外泄,留下的只是一池污水。
安徽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受贿109起,其中65起贿赂来自当地党政干部,不仅包括县直机关科局长和乡镇主要负责人,还包括县人大副主任、政协主席、常务副县长等人;更早些时候,吉林白山市的系列腐败案中,共有数百名处级、科级干部涉案,其中向靖宇县原县委书记行贿的干部达160多人,涉案人员从党政机关延伸到基层乡镇、企事业单位,足见恶劣政治生态的强大裹挟力。
当那些会来事、善投机的干部不断高升,而踏实本分、兢兢业业的干部原地踏步,人们对于干部升迁、事业成功的标准便不自觉地发生了偏移。很多人遇到“天花板”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才与德上有什么缺憾,而是反思自己是不是“不识时务”、跟领导跟得不紧。久而久之,“逆淘汰”成了熟视无睹的“正常现象”,党员干部忘记党员身份,搞团团伙伙、人身依附,组织纪律涣散、人心凋零,政治生态的庸俗化不可避免。
“人是环境的产物”,好的环境可以引导人积极向上,坏的环境则让好人也难以独善其身。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逆淘汰”之所以能够生成,与权力异化成了少数人予取予夺的工具大有干系,与选人用人不够公开透明密不可分。如果权力私相授受,个人能够凌驾于组织之上,干部的选任必然唯亲、唯顺、唯钱,党内生活难免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讲利益不讲法纪。只有从根本上管住权力,截断“长官意志”的各种可能,打造公平竞争、选贤任能的人才选拔机制,“逆淘汰”才不会大行其道。
从作风改进入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促进政治环境的治理和改善,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逆淘汰”的土壤自会从根本上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