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要强化“底线思维”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有利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从根本上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而党员领导干部要在践行群众路线中不偏轨、不走样,在改进作风、服务群众上见实效,有一个正确的立场态度和思维模式,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是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所谓“底线”,原是指球类比赛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为各项工作的最低标准、最低限度。如在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升学招生考试的录取线、居民生活不能低于的贫困线、道德所不能突破的底线、法律所不允许践踏的底线,等等。而“底线思维”,则指依据实际情况或某种需要而设定最低目标、为最大限度获取期望值而采取的一种积极思维方式。《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要求有备无患,其中就包含有对“底线思维”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古人对“底线思维”内涵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我们分析形势、制定方案、出台政策,往往会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我们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也常常会提出最起码要达到的目标与程度……因此我们可以说,底线思维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强调从最坏处着眼谋划工作,着力避免被动局面,让人明白如何去做才能给群众带来最大的实惠,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从而合理取舍,科学决策。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就能做到认真评估决策处事的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从而处变不惊、守住最后防线。
领导干部强化底线思维,就要在谋篇布局、制定战略规划时,把底线放到总体战略的全局中去思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跨越“为民务实清廉”的底线。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保持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洞察和鉴别社会的各种现象,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既看到工作成绩,又看到前进路上的荆棘,从而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要及时跟踪分析发展大局,对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对于可能出现的变数、不确定性甚至最坏情况等,都要有充分的估量,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好周全的准备,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这样,才能避免因政策、措施、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给人民群众利益带来的损害,才能保证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决策、欢迎我们的方案、满意我们的行动,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认为底线思维显得过于消极,因而不善于也不愿意运用底线思维。也有个别的领导同志不是愿意用运用底线思维,而是就没想去用,这些人在筹划布置工作、制定规划作出决策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为自己创造政绩,根本不去考虑会遇到什么风险,会出现什么困难,也不去考虑这些工作或政策会给群众带来多少利益,更不去考虑如果出现失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弥补措施。更有甚者,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根本不管什么“底线”,轻者不敢坚持原则和真理,重者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少廉寡耻、腐败堕落,中央近期打掉的“老虎”、“苍蝇”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诸多民生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战略的眼光、长远的打算,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不搞违背群众意、劳民生财的“形象工程”,不做急功近利、一味求快的“政绩工程”,真正让“底线思维”成为我们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的基础,转化为我们无怨无悔的果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