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4月生,宜宾市翠屏区委政法委综合治理室主任,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任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东林村驻村工作队员,饱含对乡村工作的热情和对群众的真挚感情,派驻期满后又主动请缨,于2023年3月起任白花镇东林村第一书记。2024年被评为“宜宾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东林村地处白花镇东北方向,与自贡市自流井区和贡井区相邻,距镇政府所在地19公里,由原东林村、高升村、李台村合并而成,全村幅员面积20.0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村民1089户3497人,党员121人,外出务工人员997人占28.5%,留守在家多为老幼妇三大群体,群众诉求较多,矛盾纠纷复杂。全村有脱贫户70户166人,2023年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15580.66元。
在村任职期间,刘青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是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实施精准帮扶,密切关注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做好群众的服务工作,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并带动群众在思想上、知识上、文明上全方位富起来。她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与村“两委”齐心协力,立足“靠山吃山”理论,充分整合资源力量,以“四聚”为抓手,走出了小山村脱贫后振兴发展的“致富路子”。
聚力组织振兴,当好党员群众“领路人”
刘青深深明白,村党组织是推动乡村各项工作的战斗堡垒,乡村发展好不好,要靠组织坚强有力,要有书记领航带路。作为第一书记,刘青一到村,就与村支书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在乡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筑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刘青首先从抓班子带队伍做起,严格落实村“两委”成员每日一碰头,每月定时落实“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制度,以及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利用“七一”等节日,组织全村党员开展外出学习观摩,接受红色党性教育,拓宽思路眼界,不断提升队伍战斗力凝聚力。同时,还注重储备好后备人才,在与村支书的共同摸排下,培育了致富带头人练觉春、汪林等4人,协同村党总支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人、预备党员2人、转正1人,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刘青带头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服务队、退伍军人服务队及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等“四支”队伍,每月为老党员、困难群众、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做家务,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党员冲在前,带着群众干”的良好氛围。
一年来,为建强村党组织,刘青抓实班子队伍、党员队伍、阵地建设,从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责任分工,到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员作用发挥,再到党群阵地标准化打造,一步一个脚印,把东林村党总支变成了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刘青召集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共话发展
聚力产业发展,当好集体经济“寻路人”
通过无数次走访和调研,刘青得出感悟,“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基于东林村地广人稀、林多耕地少、土地比较贫瘠的现状,刘青带头谋划新发展种植油茶1000亩。刘青发现,产业发展仅靠村集体单打独斗不行,于是经与村“两委”研究商议,将争取到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1.67万元投入到村里致富带头人成立的宜宾克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入股分红与肉牛代养并进行保底分红;将11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德康公司生猪养殖场,按照每年7%进行分红,每年集体经济增收7.7万元。同时,刘青还联合邻村共同致富,争取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与火地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共同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和木材加工,每年集体经济增收7万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青主动对接联系部队,推动了“军地联合办实事,消费帮扶促振兴”项目。经与96721部队多次商议,获得部队每年在东林村采购生猪等农副产品不低于40万元的定向销售资格,有效拓宽村民销售渠道,集体经济实现2.3万元增收。刘青还积极参加部队帮扶项目申报工作,对接争取购买农用收割机及其配套设备资金17.7万元、乡村道路1.2公里硬化建设项目资金25万元、梅花鹿养殖项目资金20万元,为乡村发展进一步赋能加力。
民东村梅花鹿养殖项目
聚力增收致富,当好群众身边“贴心人”
产业发展最终是要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刘青尤其关注脱贫户、监测户的收入来源,带领村“两委”深入摸排,组建村级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网格13个,定期开展集中排查、入户核查,排查风险线索114条,先后组织会商研判17次,制定帮扶措施169条。
刘青把做好脱贫劳动力就业做为重要抓手,对全村61名脱贫劳动力建立专门台账,全面摸清脱贫户就业发展需求、状态等信息,开展村级微型招聘会4次,组织参加镇级招聘会3次、区级招聘会2次、就业培训1次,覆盖200余人次,确保有劳动能力家庭均不少于1人务工。
对于一些符合条件且特别困难的群众,刘青积极对接落实脱贫人口住房、医疗、饮水、教育等惠民政策,申报雨露计划补助4人,确保无一名适龄儿童缀学。刘青还经常到留守儿童家中关心孩子就学和生活情况,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青妈妈”。
刘青入户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聚力治理有效,当好和美乡村“守护人”
刘青发现,群众渐渐富起来了,但思想观念、文明习惯还相对落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刘青从培育文明乡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立“善行义举榜”,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建立“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红白理事会”“积分制管理”“红黑榜”等制度,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刘青坚持“以平安护产业”的理念,牵头组建了“油茶花”治安联防队伍、“油茶书记”调解队伍,常态开展治安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处、重点人群管控,确保事有人管、村有人治,大事小事不出村。截至目前,共调解、化解大小纠纷230余起。她还依托村级综治中心平台,统筹全科网格、驻村辅警、联系法官、法律顾问、村级乡贤等力量,用好“1+N”多元解纷手段,有力确保各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三村合并后,合并来的两村村民办事距离远、不方便,位置居中的村阵地年久失修,刘青组织驻村工作队对接组织部门和派员单位资源,筹集资金42万元分两年修缮村委会办公阵地,有效提升了便民服务水平。老东林村享受脱贫攻坚政策实现了水泥路入户,老李台村和高升村村民便多次找刘青要求修路。“要致富、先修路”,刘青一直默默记在心里,多方争取资源,推动实现2023年硬化改进组社道6公里,2024年大山组社道硬化3公里,为村民出行提供便利。
刘青始终心系困难群众,她和队员走遍全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看实情、听真话、取真经,主动靠前服务,与村民话家长,聊生活、聊发展。驻村以来,更是始终坚定一名党员和驻村干部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群众深沉的爱与承诺。未来,她将继续秉承“以汗水丈量土地,以诚心服务人民”的理念,在乡村振兴路上继续“追梦”。
刘青与镇派出所人员共同协调解决群众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