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157828

资中县创办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振兴聚力聚才

www.gcdr.gov.cn (2021-02-25) 来源:内江资中县委组织部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地处成渝中心,幅员1734平方公里,人口132万,是四川省农产品主体功能区,拥有“中国血橙之乡、中国黑猪之乡、中国鲶鱼之乡”三块“国字号”金字招牌。长期以来,资中县围绕“农”字做文章,做优做强“一只果、一头猪、一条鱼、一筐菜”四大主导产业,202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86.03亿元。近年来,作为农业大县的资中县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依托资中县农村村政学院,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办乡村振兴学院,真正实现“田间地头建学院、产业链上讲振兴”,为推动资中县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开题:“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三大需求”亟需基层一线新突破

(一)乡村振兴亟需人才培养的“摇篮”。“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资中县是外出务工大县,常年有40万人在外务工,回引外出人才、培养在家能人是我们振兴乡村的关键。2020年,资中县成功回引1160名农民工返乡创办专合社、家庭农场等,但这一批人因常年外出务工,既无乡村经验也无农业技术,导致在振兴一线常走弯路,常吃苦头。同时,资中县自2017年起用三年时间培养了23.19万名“农村家庭能人”,其中在家能人多为传统农民,虽常年务农,但思路不宽、技术不优,已不适应新形势、新农村的发展需求。为强化人才培养,助推人才振兴,资中县乡村振兴学院应势而生。

(二)资中发展亟需破解瓶颈的“妙招”。2019年1月,资中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提出“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为实现这一目标,资中县做了诸多探索。但推进中,有想法、善管理、有技术的本土能人作用发挥不充分,人才未以点带面形成“聚变效应”,经验未推广运用形成“裂变效应”,造成基层治理思路不清、集体经济成效不佳、产业发展规模不大,严重制约了乡村发展。为解决基层难题,破解发展瓶颈,资中县乡村振兴学院应需而生。

(三)地域品牌亟需打响擦亮的“名片”。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农村中心“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布局全国的首个试点园区;银山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镇,是“三园互动”的重要节点;银山镇平安寨社区是资中县新农村建设的缩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该区域内资源、项目、人才、科研高度聚集,既是资中县乡村振兴的样板区,也是可供学习借鉴的“实践田”。为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地域品牌,资中县乡村振兴学院应运而生。

二、破题:“凝心聚力、共建共管”——“三级联动”凝聚管理运营新合力

(一)县委主导强统筹。学院由县委组建成立,县委组织部牵头负责,整合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县委党校等乡村振兴成员单位职能,用活乡村振兴项目、资源、资金,构建县委主导,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

(二)镇村管理抓落实。银山镇党委作为属地党委,精细化落实学院基础设施、后勤保障等,指导学院有序运行;平安寨社区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党员群众积极配合,整合平安寨新农村综合体资源,为乡村振兴学院落实保障。

(三)集体参与激活力。学院实行“党支部+合作社”运营管理模式,由平安寨社区党支部牵头,采取集体经济筹资创建银山镇平安寨美丽新村联合社,下设培训公司、后勤公司、乡村旅游公司,负责教学管理、后勤服务、旅游推广等,用市场化的运作、品牌化的塑造建设集县镇村和村民资源为一体的、融入老百姓的学院。

三、解题:“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三面发力”搭建人才培养新高地

(一)优中选优,组建“三个一批”师资队伍。采用“外聘+签约+推荐”方式,构建“类别丰富、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是在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外聘“知名专家”38名,其中包括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文大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系教授周毅以及四川省农科院果树研究院果树专家、调研员陈克玲等。二是在省市县相关部门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中签约“流动讲师”32名,其中包括内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余崇威、资中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顺明、罗泉镇人民政府文化站站长肖映贵等。三是在优秀村干部、产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荐“乡贤能人”30名,其中包括双龙镇三柏村党委书记肖文华、银山镇农业园区党委书记郑桂华以及罗泉镇龙灯村党总支书记罗勇等。

(二)科学设定,设置“1+5+N”课程体系。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个性课程”,构建兼具科学性、引领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一是“1”即党性教育“必修课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以及党章党史、党规党纪等内容作为必学内容,把学院建成践行“两个维护”的课堂。二是“5”即“五彩课堂”,围绕乡村振兴五大主题,开设产业振兴“金色课堂”、人才振兴“蓝色课堂”、文化振兴“橙色课堂”、生态振兴“绿色课堂”、组织振兴“红色课堂”,把学院建成探讨振兴理论的新平台。三是“N”即“拓展课堂”,根据培训主体需求,开设军事训练、团队协作、农耕体验等,满足培训对象个性化需求。

(三)点面结合,培塑“多彩”教学基地。突出“学院+基地”,建设“县域特色、同盟院校、科研院所和网络资源”四大类教学基地,构建点上出彩、面上开花的现场教学格局。一是按照有突出的教学主题、有科学的观摩路线、有精干的服务队伍、有丰富的典型案例“四有标准”,建设“党性教育基地、产业发展实训基地、基层治理示范村(社区)、特色职业技术夜校”四类县域特色教学点38个,真正实现把学院建在乡野之中,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和资中县乡村振兴学院性质相同、目标一致、培训内容契合的院校进行合作,共创课程体系、共享师资资源、共建教学基地、共育各类人才,形成双向培养、互动交流的同盟战线,目前,已与宝山村庄发展学院以及贵州省六盘水市普古娘娘山三变培训机构签订联合办学框架协议。三是与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交流合作,让学院成为科研院所的实践研发基地,科研院所成为学院的第三课堂,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技术研发与技术运用深度融合。目前,已与匡廷云院士工作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达成了合作协议。四是整合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天府先锋、甜城先锋、有声党建等网络在线资源,开展远程教学。

四、成效:“平战结合、农旅融合”——“四大成果”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有效破解乡村振兴基层干部“人才荒”。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农村家庭能人培养、大学生进农村、优秀农民工回引是储备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载体,学院通过专业化课程设置,为基层干部人才提供政策引导、补缺提能的新平台。学院于2019年7月28日揭牌开班以来,已承办宁南县人才工作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办、泸州市农业科技学校实践班、内江市基层党员骨干暨优秀农村家庭能人重点培训班等38期班次、4300余人次集中培训,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批“领头雁”和“主力军”。

(二)全面凝聚乡村振兴持续发展“动力源”。学院与平安寨社区、银山镇、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间形成了“双向驱动”格局,学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链”,产业基地为学院提供“实践田”,真正实现了双向互动、良性循环,有力助推资中县乡村振兴蹄疾步稳、加快发展。在学院的助力下,2020年,平安寨社区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银山镇成功探索出“飞地抱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镇集体经济增收达96万元;资中县以银山镇为示范点,带动全县52个村集体经济破壳削弱,51个村集体经济增收达10万元以上。同时,在学院的引领下,2020年资中县实现对5.82万名“农村家庭能人”再培训,其中440名优秀人才被新选举成为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为基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动力。

(三)成功搭建乡村振兴成果展示“新窗口”。学院采取“平战”运作模式,“战”即有培训任务时,面向学员做好服务、搞好教学;“平”即没有培训任务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学院为辐射源,点燃血橙主题公园、玫瑰园等乡村旅游景点,全面展示资中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成果。2020年,学院先后承接团中央、省委组织部、遂宁市蓬溪县委组织部、崇州市农村党员教育学院等单位前来考察调研9次,真正成为了展示振兴成果的新窗口、新名片。同时,在学院辐射带动下,平安寨社区实现旅游收入达120万元;距离学院2公里的四川光辉好口碑责任有限公司利用血橙主题公园吸引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0万元;银山镇吸引游客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0万元,真正让银山镇成为了“既是青山、又是金山”的新乡村。

(四)助力打通融入成渝地区双圈“突破口”。学院注重融入成渝抓人才、建基地、寻资源,通过“区域联动、联合办学”模式,成功找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2020年,学院与崇州农村党员教育学院签订联合办学框架协议,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资中县委组织部与蓬溪县委组织部成功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组织工作协同发展共建合作协议书》,实现组织工作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