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638343

万源市“五大工程”深化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www.gcdr.gov.cn (2020-03-17) 来源:达州万源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万源市以创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示范区为统领,聚力实施农民工定向回引、“一肩挑”车头提速、“软弱涣散”短板攻坚、集体经济清零达标、乡村治理补血支持“五大工程”,持续推进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万源力量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聚焦深入推进农民工党建这个龙头任务,大力实施“定向回引”工程。实施农民工党建“六大行动”,出台定向回引农民工16条硬措施,形成“回引—培养—使用—保障”闭环链条。一是健全组织搭平台。精准摸清全市13.94万农民工、2800名农民工党员分布区域,同步建立“七个清台账”463套。先后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9个,带动建立“普万”东西协作“真硒万源”等党建扶贫示范项目5个。二是分类培育优队伍。坚持政策回引、乡情回引和待遇回引,个性化培育优秀农民工723人,吸收入党积极分子1031人,培养后备力量826人,选任农民工村干部723人,其中农民工村党组织书记占比45.4%。三是引领创业促发展。实施返乡创业金点子、返乡微创业、返乡创业创客孵化等计划,编制《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指引》,扶持建立返乡创业项目650余个,筹建“农创空间”53个,其中,返乡优秀农民工胡运海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受到包惠书记接见。

二、聚焦全面推行“一肩挑”这个关键任务,大力实施“车头提速”工程。围绕贯彻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推动全市241个村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占比达65%。一是坚持设岗与定标结合,破解“如何选好人”的问题。结合村“两委”换届“回头看”,清理不胜任不合格村党组织书记等村干部131人,采取从优秀农民工中选任一批、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中选派一批、“两委”主职兼任一批等方式,配齐配强“一肩挑”人选。二是坚持激励与惩戒结合,破解“如何用好人”的问题。出台“一肩挑”绩效考核奖惩办法,新增财政预算1800万元,实行“基本报酬+学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绩效报酬”等激励制度,提高“一肩挑”月均报酬达到4800元,同时拿出一定比例名额定向从“一肩挑”对象中招考(聘)公务员、事业干部;制定“一肩挑”负面清单,对连续2年排名倒数第一的按程序终止职务。三是坚持立规与执纪结合,破解“如何管好人”的问题。坚持乡镇党委监管、班子内部监控、党员群众监督“三管齐下”,配齐配强村监督委员会成员1098人,实现村“两委”交叉任职1403人,建立健全请示报告、财务审计、“三务”公开、“两委”决策等制度,结合“村(居)民说事会”,推动“一肩挑”阳光履职、群众认可。

三、聚焦集中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这个重点任务,大力实施“短板攻坚”工程。深入实施“三百工程”,结合主题教育抓严抓实调研摸底、集中整治等工作,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入户率15.57%,位居达州各县(区)第一。一是精准排查抓整治。由28名县级领导带队全覆盖走访52个乡镇、366个村,入户访谈群众11769户,发放调查问卷15.6万余份,通过工作组会商议定、市委常委会综合审定等方式,排查确定5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占比行政村总数13.7%。二是因村施策抓整治。聚焦整治村党组织书记不胜任不尽职、矛盾信访等重点,推行1个突出问题落实1套整改措施、1张任务清单、1张倒计时表、1套长效机制“1+4”整治办法,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36名,化解办结信访矛盾45件,解决基建、产业等民生实事400余件。三是全面巩固抓整治。严明“三种类型5个问题”、整治规定动作等验收标准,采取村党组织自评、群众测评、乡镇党委考评等方式,全面自查,同步建立经费保障、“约法三章”等长效机制。经市县两级评估验收,整治率达到100%。

四、聚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个基本任务,大力实施“清零达标”工程。制定《村集体经济“清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消除空壳村、薄弱村138个。一是精准夯实发展基础。全市52个乡镇挂牌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办公室,健全村集体经济“三资”清理核查台账419套,组建集体经济指导团队23个,因村确定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等“5大发展路径”。二是逐村优化发展模式。出台“发家计划”12条硬措施,探索村集体+土地流转、村集体+产业等9种发展模式,落实扶持资金5240万元,创建集体经济收益20万元以上的村8个、人均收益10元以上的村170个。三是拓展全域发展效应。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率先探索建立太平镇状元社区等集体经济示范点,培育联合经济组织566个,发展种养、加工、服务等项目2580个,实现集体经济“村村有项目、人人有收益”,推动全市农村人口人均增收976元。

五、聚焦乡村治理党建经费保障这个硬核任务,大力实施“补血支持”工程。着力从源头解决乡镇一级党建工作“缺钱办事”难题,加强制度设计、资源整合、过程管控,推动终端见效。一是逐乡研判。由组织部门牵头,深入52个乡镇开展集中研判,结合乡镇领导班子整体运行情况,科学划定一类乡镇20个、二类乡镇16个、三类乡镇16个,为乡镇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分配提供有力依据。二是科学定标。坚持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优先,在给予每个乡镇每年3万元“保底”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市财政划拨669万元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按照17万元、15万元、12万元标准对乡镇进行补助。三是规范使用。建立乡镇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构建“预算—使用—管理—检查”闭环链条,做到“用前有预算、用中有监管、用后有报账、平时有监管”和大额支出集体研究,确保专项经费用在刀刃上。四是动态调整。坚持将专项经费预算标准与党建工作绩效挂钩,动态调整乡镇类别和经费标准。对年度基层党建综合考核排名靠前的乡镇,提高1个乡镇类别和标准,排位靠后的乡镇对应降低经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