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选调生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
雍连杰 凉山州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科员
从北京到凉山、又到木里,我选择一直朝着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走,这是慎重的选择,也是不变的方向。
到凉山工作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记得在读书期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去河北正定的实践锻炼,后来还到山东寿光和新疆喀什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次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切身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年青时代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不平凡的成长历程,也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国情和民情“第一课”,这引发了我对青年职业选择的深度思考,最后坚定了我到最基层深处去的选择。毕业后,我如愿到了四川,更如愿到了大凉山。作为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核心地区,也是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贫困范围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虽然条件艰苦,但也是选调生锤炼意志、练就本领、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到了凉山后,我主动从心理上和生活上积极适应转变,学习和熟悉彝族文化习俗,我还多了个彝族名字叫沙马此鬼。
脱贫攻坚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宣言”,也是一场覆盖全国的重大攻坚战,时代创造舞台,使命呼唤担当,这是选调生的“必修课”,也是锻炼干部成长的“大熔炉”。2018年1月,我主动提出申请,经组织选派到了木里县驻村扶贫。村是最基层的行政细胞,基层任务繁杂、个人肩负的责任重大,锄头湾村幅员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老百姓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滞后,让最初到村工作的我“压力山大”。我把老村长当“老师”,他教我“群众不看你的学历,就看你干不干事,能不能把事干好”。这让我懂得了,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近两来,我丢掉了高校和机关的“长袍马褂”,把为藏区群众干点实事当成“最大的事”,抛弃杂念全身心投入干事投入历炼,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帮助下,锄头湾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带领村民新建改建了850多套安全住房、新铺了15公里通组入户硬化路、建成了250亩中药材产业园和1个大棚蔬菜基地、签订了药材合作协议和农产品供销协议,村集体经济增长了300多万元。这两年,我感觉自己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明显少了书生气、接了地气、多了泥土气,看问题多了现实考量和深入分析,和群众能坐在一个板凳上随意地拉家常,大家现在都亲切称呼我为“偏初雍杰”,我有了一种纯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