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613300

色达县:紧扣基层需求 着眼能力提升 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农牧民夜校”作用

色达县紧扣“坚定理想信念、转变群众观念、提升致富能力、带动移风易俗、丰富文化需求”目标,高标准、全覆盖办实办好“农牧民夜校”,助推全县脱贫攻坚。

“严谨”治学,激发功能“效力”。立足夜校管理实际,抓住“夜校”“学员”“教员”三个关键,建优管理机制,发挥夜校功能。一是规范夜校运行。比照“四个一”条件和“八有”标准,研制出台“夜校管理”、“示范校创建评选”、“教学需求调研”、“教材保管使用”、“送教上门”和“教学成效评估”等制度,将夜校规范运行纳入党建考核,通过“制度规范+常态督查+跟踪整改”,全面提升夜校办学水平。二是建强师资队伍。采取“巡回指导力量+固定师资力量”相结合方式,建强夜校师资队伍。先后从宣传、农牧和机关双语干部中抽调82名干部,分别组成4支农技巡回指导力量和巡回宣讲力量,定期到夜校开展授课;严格遴选标准,从乡村干部、基层基础人才中确定804名人员担任夜校教师,建立完善“教师管理”“教学评比”“课题研究”等制度,激发师资队伍活力。三是严管基层学员。引导村级组织把群众参训纳入《村规民约》管理,与兑现惠民政策和惠民资金挂钩;探索建立“学员出勤管理”“优秀学员评选表彰”,提升群众参训积极性。

“政治”办学,发挥思想“引力”。充分发挥“夜校”抓群众思想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和文明新风教育的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以“三讲”奏响基层群众团结奋进、合力攻坚的最强音。一是时事热点“全面讲”。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以“夜校”为基点,采取“乡村干部领学、宣讲机构送教”等方式,全面讲解党的历史、宣传党的主张、解析党的政策,引导群众坚定信念、牢记党恩,自觉维护党的权威、拥护党的领导。二是法律法规“深入讲”。结合“依法治县”,精心开设涉农涉牧、教育卫生、维护稳定、社会治安等“法律讲堂”,采取“政策+案例+警示”教育方式,树牢群众法治意识。三是文明生活“立体讲”。大张旗鼓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文明礼仪、现代乡村人居环境和健康乡风民俗,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家风评比和卫生评比活动,激发群众追求现代文明、改变传统陋习的内生动力。

“科教”兴学,提升致富“能力”。着眼群众综合素质提升,大力推进生产技能、科普知识和文化素质教学。一是精准施教,推动生产技能提升。精准把握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不同需求,区分农区、牧区不同侧重,统筹专业技术、对口帮扶和民间基础人才等力量,组建强有力师资队伍,精准开展特色种养、旅游开发和服务、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农村电商和农牧产品初加工等技能培训。二是突出实用,推动科普知识提升。针对农牧民群众封建守旧观念强、信息闭塞等突出问题,由县委组织部统筹,集合消防、卫生、救灾、电力、科协等部门力量,统一编撰科普文化教材,在各村开设“科普讲堂”,提升群众安全用火用电、防灾避险、安全饮水、食品用药安全、重大疾病防治、气象信息运用等能力。三是立足长远,推动文化素质提升。大力推动农牧民“藏汉”双语口语能力教学,以《学说藏语2000句》为蓝本,通过“音译对照+情景对话”方式,对群众开展汉语口语听、读、说专题培训。

“平台”助学,增添脱贫“动力”。充分发掘和整合培训资源,依托产业基地、网络平台和民俗活动搭建“延伸培训平台”,提升夜校培训实用性。一是建优实训平台。依托特色产业基地,组建奶制品加工、民族手工艺制作、大棚蔬菜种植、乡村酒店管理和服务等类型的夜校“实训基地”17个,实现群众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不断档脱节,巩固致富技能技术。二是建强网微平台。县人社局、各乡镇积极依托网微平台,开设致富信息专栏,定期发布就业增收、市场价格、劳务用工、技术指导等“微资讯”,帮助农牧民群众掌握致富信息,增强脱贫动力。三是用活文娱平台。依托生态旅游和传统民俗活动,积极转换夜校办学形式,组织开展“耍坝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切实增进群众联谊、增强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