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2506150

为了梦圆安居,创造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住有所居”篇

www.gcdr.gov.cn (2019-08-12) 来源:新华社

【引言】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从“房住不炒”定位到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从住房保障到供应体系建设,从易地搬迁扶贫到棚户区改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百姓安居冷暖,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全面部署、躬身推进。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新华社记者在回访中看到百姓“梦圆安居”的一张张笑脸,看到他们正在从“新”出发,用双手、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故事一】

“靠天吃饭”的土族人搬新家置新业

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55岁的吕有金正翻看家里电热炕上几大桶酒糟的发酵情况。

吕有金家七八间房,盖得颇为讲究,主房梁檐全部采用当地流行的木雕油漆工艺。2016年底搬进新居后,他拾起家传酩馏酒酿造手艺,办起了酿酒家庭作坊。

厨房煮着酿酒的青稞,主房摆着十几坛酿好的酒。窗外,四分地的院子,外墙绘着土族崇尚的彩虹图案,分外醒目。

时光倒流至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班彦村考察。他走进村民新居察看面积、结构、建筑质量,同监理新居建设的村民们交流。吕有金清晰地记得,那天,总书记同一家人围坐一起,看反映乡亲们过去居住的旧村状况的视频。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易地搬迁前,吕有金住在青藏高原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的脑山地区。吃窖水,走山路,7公里陡峭崎岖的土路把他和乡亲们祖祖辈辈困顿在山里。

“党和政府就是要特别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吕有金的心暖暖的。

好日子真的来了!吕有金开办家庭酿酒作坊的第一年就赚了3万元。

“安顿下来后,生产要搞上去,生活要自立。”吕有金告诉记者,不能忘记总书记的嘱托,不能在发展上再落后。“脱贫‘摘帽’了,腰杆一下硬了!”

新村充满新气象,通了天然气,接了自来水,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居住区和养殖区隔离建设,每家每户修了水厕、排水管网,村里建了一座日处理能力100吨的污水处理站,污水不再横流、垃圾不再乱倒。

“这个季节生意是淡季。闲下来,我就带孙女。”记者顺着吕有金手指的方向看去,孙女卧室炕上放着书,炕旁搁着小书桌。“从家里到村里小学,走路不到10分钟,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记者手记】

“住有所居”既是承诺,也是责任。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

“安居”是“乐业”之本。“挪穷窝”“拔穷根”,开对方子、找准路子。针对特殊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深度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居住和生产条件,辅以教育、培训、产业指导,才能帮助贫困人口真正摆脱贫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同全国人民一起奔跑。

【故事二】

“有里儿有面儿”胡同讲述老北京“新乡愁”

老砖老楼,灰墙青瓦,北京南锣鼓巷片区雨儿胡同里,燕子不时掠过头顶,飞回老房子屋檐下的燕巢里。

站在胡同西口的玉河边上远眺,绿树成荫、水穿街巷的美景,让住在这里数十年的68岁居民李伏生阿姨怎么也看不够。

曾经,这里的许多院落都是大杂院。“那时候胡同真是破败,水电设施跟不上,厕所条件不好。”李伏生回忆道,“又杂又乱的胡同,光开墙打洞的小卖部、餐馆、冷饮店就有七八家。”

五年前,雨儿胡同的29号院和30号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老街坊,听取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五年间,随着修缮整治的进行,雨儿胡同一天一个样。在总书记曾经探访的雨儿胡同30号院,存在多年的违建已拆除,地面辟出了绿地,宽敞的院落恢复了青砖灰瓦、红门、绿格窗的古朴样貌。

街面上的变化是外人能看到的,院落里的冷暖只有当地居民才能体会。自从自建房拆除后,新添了绿植,加宽了过道。“夏天,和老邻居坐在院子里下下棋,天南地北聊得好不惬意!”李伏生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

李伏生的家里,厨卫设施齐全。“用上了电磁灶,做饭安全、干净了许多。门窗也换了新的……生活更方便、更现代化。终于过上了有里儿又有面儿的生活!”

在北京东城区“申请式改善”的工作模式下,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如今,雨儿胡同内的违建和自建房多半已经拆除。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力争年底前完成改造修缮,迎回“老街坊”。

【记者手记】

保护利用老城,复兴历史风貌,保障居民宜居,这是一项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强调要让大家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解决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北京开始了一系列多元探索:从申请式腾退,到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缮,让传统风貌重现;从申请式改善,到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再到居民自治共生院……

古老的胡同注入新的生命力,悠悠古都讲述着老北京的新乡愁。

【故事三】

“老棚户”的“花果园”生活越来越美

粉的、紫的、白的紫薇花开满绿地,淡淡的香气充盈着夏日的清晨。甩着手、健步走,在武汉市青山区青宜居小区里,刘桂华以晨练开启新的一天。

“现在,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刘桂华由衷感慨。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来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总书记询问棚户区项目建设,了解我们的生活情况。”刘桂华对一年多前的那一幕场景,记忆犹新。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刘桂华感受到浓浓的温情。

刘桂华居住的社区位于曾经是武汉最大规模的棚户区——工人村。上世纪50年代,为建设武钢,来自四面八方的产业大军在搭建的简易工棚安家落户,经年累月形成了工人村。

“那时候住的很难说是像样的房子,大多由青砖加石棉瓦临时搭建而成。进门要低头,白天要开灯,厨房当卧室,厕所排长队,家家生炉子,户户冒油烟。”刘桂华6岁时跟随父母从河南搬到武汉,一直住在工人村。

通过棚改,武汉青山区1.3万余户、4万多人的棚户家庭从低矮潮湿、漏雨透风的棚户中,搬进了宽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圆了安居梦,刘桂华一家也在2015年搬进了新小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

如今,工人村街小区环境日益改善,楼房外立面整修如新;小区实施海绵工程,铺上渗水砖,改变了下雨污泥、积水混流、“一走一脚泥”的状况;小区补种了紫薇花、栀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树和橘树,宛如一个花果园。

“现在周边大大小小的超市、药房随处可见,学校、医院等配套齐全,地铁5号线即将修到小区门口,两年后坐地铁一个小时就可以逛遍武汉三镇。”刘桂华开心地说,将来青山有4条地铁线开通,以后和老伴出去逛更方便了。

同样曾在工人村棚户区居住了50多年的苏忠社老人,写下一副对联:“破屋一比一换新房,政府心连心人为本”,横批“感谢共产党”。

【记者手记】

改造棚户区,让亿万居民圆安居梦。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项重大民生举措快步推进。

截至2018年底,上亿居民“出棚进楼”,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棚户区改造在有效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为提升人居环境、缓解城市内部二元矛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砖一瓦,为百姓筑起遮风挡雨的房子,搭起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