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宾市珙县直面山区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历史欠账多、底子薄、基础差、能力弱等问题,探索并持续深化6大类13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的基础上,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坚持“四轮驱动”,培育集体经济“增长极”,为全面夯实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提供经济支撑。
一、放活“产业链”,打造集体经济“升级版”
坚持把“做活产业链”作为目标,引导村集体做优传统产业、做强新兴产业,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一是从“单一产品”向“复合产业”拓展。着力推动农村产业向上下游关联产业延伸,积极向农产品储藏及深加工项目拓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把“小产品”做成富民增收的“大产业”。底洞镇利民村、恒丰乡黄柏村等40余个村集体,从传统蚕桑产业拓展到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动桑枝变废为宝、化“柴”为财,不断延伸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均达到1万元以上。二是从“小农经济”向“新兴业态”提升。以现有村集体特色产业为基础,积极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餐饮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创新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小农经济向新兴业态提升。巡场镇龙塘村从茶花种植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龙茶花海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每年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以上,村集体实现收入12万元。下罗镇育贤村从大鲵养殖提升到观光旅游,石板溪成功创建AAA级景区,推动村集体实现收入3.2万元。三是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跨越。大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注册商标、认证“三品一标”,推动集体经济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孝儿镇、石碑乡等乡镇,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成功打造“智溢茧丝绸”“珙州构香猪”等农业品牌,“鹿鸣贡茶”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珙县鹿鸣茶叶成立“幸福茶农”专业合作社成功带动周边21个村集体增收共115余万元。
二、盘活“资源库”,打造集体经济“增值版”
盘活土地、固定资产等资源,探索资产量化,将土地使用权转变为股权,推动集体经济扩大增量。一是集约化流转土地。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四荒”、土地整理等节余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的集体所有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益。上罗镇镇代家村带头整理出“四荒”土地200亩,连片流转到专合社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村实现集体经济67.87万元。珙县巡场镇三合村采取“1+N”土地流转方式,村民将土地集约流转到专合社,专合社明确村民专合社分红的比例。招商引资入驻的企业利用专合社土地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并支付产业纯收入的30%给专合社作为量化入股分红,三合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二是创造性用活资源。村集体利用闲置或低效率使用的固定资产、存量资源等,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要素重组、增加收益。珙泉镇中心村利用集体土地修建大蚕棚,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出租给养蚕大户,通过租赁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目前,全县有107个村集体通过发展资源利用型集体经济,实现收入232.925万元,占全县所有集体经济收入的24%。三是多维度做优服务。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中介服务组织,围绕农业生产服务、乡村旅游服务、仓储物流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向群众提供各方面的生产生活服务,为村集体获取有偿服务收入。玉和苗族乡凤凰村组建文化旅游服务团队和建筑工程服务队,对外提供文旅服务和劳务中介服务,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10.9万元。目前,全县有42个村发展服务创收型集体经济,实现收入101万元,占全县所有集体经济收入的10%。
三、激活“资金池”,打造集体经济“加速版”
用好用活财政、金融和社会“三类资金”,有效解决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推动集体经济加速发展。一是利用财政资金扶持投入。鼓励将财政支农资金量化到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入股等方式,集中投入到经营主体按股分红,促进村民致富、集体增收。巡场镇白家村整合财政补助扶持资金约100万元,通过“担保代养+反向委托”的合作模式,实现村企共赢。2018年,白家村实现集体经济收益资金达11万元。二是撬动金融资本融合加入。设立110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优先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参股项目,有效解决集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推行“政银担”合作项目,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商行、中国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推出“金猪贷”“好农贷”等低息惠农信贷业务,组建农业投资公司,向带动能力强、与村集体有利益联结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成功后,由经营主体每年按照不低于贷款总额1%的比例向村集体增加分红额度,累计为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担保贷款6325万元,推动实现集体经济147.9万元。三是吸纳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坚持把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引进投资8.5亿元的广东温氏5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建成集体家庭牧场25个;引进投资2.3亿元的珙县亨博利公司规模化能繁母牛和优质肉牛产业扶贫项目;带动39个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63.8万元。
四、做活“联结网”,打造集体经济“共享版”
打破村域行政界限,探索跨村抱团、飞地经济、齐抓共管等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共建共享。一是抱团发展画出“最大同心圆”。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别按比例出资作为股金,乡镇牵头培育集体经济组织,推动跨村抱团发展。底洞镇、曹营镇分别成立联合全镇各村的专业合作社,集中人才、资源和政策优势,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与销售、广告位招租、涉农工程建设等经营活动,共带动36个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以上。二是飞地模式打造“最大共同体”。整合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村级资金和县级扶持补助资金190余万元,重点针对地势偏远或资金贫乏,特别是产业底子薄、项目落地成本略高的村,采取“强村+弱村”等方式异地投资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一个村子搞产业、几个村子当老板”,保障弱村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目前,全县共打造“飞地经济”共同体3个,带动44个村集体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三是统筹推进形成“最大公约数”。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集中培育回报率高、比较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基层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成果。2018年,全县24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量已达近1000万元,其中,2万元以下的村3个,2万元至5万元的村208个,5万元至10万元的村25个,10万元至80万元及以上的村7个,逐步实现集体有收入、村财有保障、群众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