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扩大开放合作到体制机制改革,从服务脱贫攻坚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化——
不久前,省委组织部与中国社科院人事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决策咨询、干部人才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一次牵手,折射出四川人才工作的开放态度。
从扩大开放合作到体制机制改革,从服务脱贫攻坚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化,过去一年,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发展战略聚才用才,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对外开放合作
省校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
去年底,四川省与北京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至此,北京大学成为四川省校合作第20位伙伴。
借智借力实现更大发展。去年我省不断深化与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与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人才开放合作“朋友圈”扩大至20所高校和中科院、工程院、中物院及50多家知名企业,全年示范带动市、县新签订校地院企合作协议146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去年我省通过赴欧美发达国家招才引智、举办港澳地区和国内知名高校四川人才活动周、海科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5万名,基本构建起集人才引进、人才交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人才开放合作新格局。以成都为例,该市持续打造“蓉漂”人才工作品牌,累计吸引新落户本科及以上青年大学生26万人,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第三。
体制机制改革
49项改革任务已完成48项
去年,被誉为科技成果转化“小岗村实践”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改”试点单位由20个增至45个。截至去年底,根据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省级层面49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已完成48项,完成率98%。
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务院在全国推广的36条全面创新改革试点经验中,四川人才改革贡献5条;省政府推广的两批42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成果中,人才改革占10条。
推进由上至下。去年,在省级层面的宏观指导下,21个市州纷纷出台“人才新政”,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制定149个政策文件,开展改革探索44项:德阳推进产业园区人事制度改革,广元创新“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机制……各地在提升人才政策吸引力竞争力、建设区域人才高地上收到明显效果。
服务脱贫攻坚
有效改善深贫县人才匮乏状况
面向深度贫困县招录4945名大学生和乡村实用人才开展定向培养,分层培训各类专业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9.3万余名,组织74个服务团、370余名专家开展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我省去年全面启动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统筹推进人才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人才稳定“五大工程”,有效改善深度贫困地区人才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问题。
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去年我省出台加强基层专业人才“22条”、岗编适度分离等政策,连续两年将基层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空编率纳入考核范围,努力破解基层人才引不进的问题。
各地探索不断:内江深化“农村家庭能人”培养,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遂宁举办10余场次专家基层智力行活动,柔性引进700多人次高级专家;达州实施“巴渠英才决战脱贫攻坚”五大行动,充实基层教育卫生人才3085名。
营造人才生态
市州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
去年10月,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在成都拉开帷幕。活动周主会场首次走进西部,来到四川、落地成都,和四川大力培育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一年来,各级党委(党组)认真履行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加强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21个市州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人才工作85次,均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首次实现专家国情省情研修全覆盖。
去年底,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旨的话剧《国魂》在成都上演。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中,我省通过推出一套优秀作品、组织一批研修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搭建一批岗位平台,迅速掀起学习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热潮,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用“奋斗”把“爱国”书写在新时代治蜀兴川伟大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