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乡位于开江县西南部,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贫困户719户2068人,贫困群众基数大,脱贫攻坚任务重。近年来,新街乡围绕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建强脱贫攻坚战斗堡垒,组织党员带头带领脱贫致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把握“发力点”
党建领航开启“新引擎”
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基层组织晋位升级、全面过硬,推进组织设置模式、服务方式创新,激发脱贫攻坚合力。
推行“支部标准”蜕变“活力因子”。通过狠抓“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全域推行“党支部标准工作法”、集中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同时,创新“3456党建工作法”“三走”“贫困户三讲三比”等工作,构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脱贫攻坚的“活力因子”,在深度融合中激发脱贫攻坚活力。
选好“领头雁”凝聚攻坚向心力。通过换届选举,让思想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支部班子,同时强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的管理,最大限度凝聚脱贫攻坚合力。该乡贫困村、后进村竹儿坪村过去班子软弱涣散,产业基础薄弱,通过健全制度规范、化解矛盾纠纷等系列举措,支部战斗力逐渐增强,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发展脆冠梨600亩,银杏400亩,脆李200亩,预计2018该村集体收入将突破百万元。
设置“产业党支部”壮大循环农业。在适度规模经营核心区建立循环农业产业党支部,引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聚发展,实现了党旗飘扬在田园中,党员汇聚在产业链上。产业党支部定期研究解决发展难题,发挥党支部带党员发展、党员带群众致富的“双带”作用。目前产业党支部发展党员5名,覆盖3家种养大户和1个专业合作社,建成党建引领现代农业示范点,发展大闸蟹、小龙虾、胭脂鱼等水产养殖近3000亩,翠冠梨、葡萄等优质水果3000亩,林下养殖3000亩,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3家。
找准“结合点”
“党支部+”撑起“主心骨”
通过村集体公司、合作社、产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找准党支部与贫困户的“结合点”,结成利益共同体,达到党建工作与脱贫工作双推进。
创新“党支部+集体经济”模式。积极探索“支部+基地+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公司+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助推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稳定增收。黄茅坪、竹儿坪村两个贫困村以“党支部+基地+贫困户”形式,整合产业扶持资金和发展基金,鼓励村民用闲置土地入股集体经济,种植脆李、脆冠梨、香椿等,村集体每年提取70%的收益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和投入再生产,30%的收益用于村民及贫困户分红。新街社区、老街村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将产业扶持资金、土地及贫困户贷款入股龙头企业,农民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分红等收入。
实行“党支部+土地流转”模式。党支部立足长远发展,民主协商土地租金和管理办法,将土地集中流转构建产业化大基地,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还保持了土地的整体利用,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设定党员联系服务先锋岗,每名党员联系1-5名农户,在流转土地、企业服务、纠纷调处等项目实施中,负责做好政策宣讲、建议收集、矛盾调处等工作。把党性觉悟高、办事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安排在项目一线,通过党员带头签订合同带动村民流转土地,保障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截止2017年7月底,全乡共流转土地8920亩,流转率达63%。
依托“党支部+帮扶机制”模式。结合“两学一做”,创新建立“112”联系机制,要求党支部每月1次向辖区企业和种养大户了解发展状况、帮助排忧解难,党支部协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人每年到辖区的企业和大户至少务工1个月,每名党员至少对口帮扶2名贫困户。通过“112”联系机制,提升产业发展软环境,切实为新型经营主体解决困难,为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该项机制实行以来,为全乡10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解决各类问题50多个,解决贫困群众就业300余人,贫困群众人均增收达500元以上,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民生问题400余个。
升级“产业线”
有机循环亮出“金名片”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升级打造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线”,提出建设全国“有机农业示范乡”总体目标,努力建设川渝结合部绿色健康农产品供应基地、健康旅游养生目的地。
建立“三大循环”,驱动农业转型增效。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出“统一流转服务、统一土地租金,统一技术支持、统一种养循环,统一有机标准、统一品牌运营,统一用工协商、流一利润分红”的“8统一”模式,建立园区内小循环、园区间互循环、乡域内全循环“三大循环”,形成稻鱼、稻蟹、稻虾共生、稻鸭及莲鱼共育、林下养殖等循环种养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社会影响“三大提升”。目前,已建成占地1000余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培育部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部级农业水产示范基地1个、农业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 5个、种养殖大户18个。
加大技术培训,带动农民致富增收。聘请专家担任技术辅导员,召开业主培训会8次,到产业区实地考察指导10余次,受指导人数达500余人。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功能,围绕有机循环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开展专题讲座、现场辅导,进行解疑答惑,提出建议和措施。目前,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90多户,实现产值10848.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入近1000元。
强化环境保护,推动农村洁净增绿。围绕有机循环农业发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绿地工程”“宜居工程”,严抓“五治”工程“河长制”工作,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利用“党员活动日”“走基层”等活动,深入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群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结合脱贫攻坚引领区建设,规划建设绿色生态走廊,重点整治“山、林、田、水”,对现有的山地、水库、森林资源实行保护式开发,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
(开江县委组织部 杨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