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市、区关于农民夜校的部署安排,雁江区立足实际,紧扣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围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坚持多点着力,创新“四三模式”,高标准办好农民夜校。截至目前,全区460个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民夜校,累计开展各类培训9000余次,共28.532万人次。农民夜校已成为全区宣传党的政策、凝聚民心和服务“三农”的重要平台。
“三大标准”确保规范建设到位。坚持标准引领,确保夜校规范化建设。一是建立标准化教学场所。整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远程教育站点资源,按照“三个统一”标准(统一悬挂校牌、课程公示牌、管理制度),在每村建立不少于90㎡的标准化教学活动场地。制发《关于开展农民夜校示范校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八规范”(场地、标识、人员、设备、师资、教材、制度和活动规范化)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实现标准引领、示范带动。二是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制定教学管理、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学时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制度。将农民夜校工作纳入每季度基层党建督查重要内容,实现管理常态化、制度化。打破单一以授课时间、次数为衡量标准的考核模式,采取“群众打分、村委初评、镇党委初核、区委定评公示”方式,每半年对夜校开办情况进行一次评估,量化成效。三是建立标准化经费机制。区财政将农民夜校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在村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等资金中进行统筹,确保每年每所夜校不低于1万元,对评选出的区级及以上示范夜校,每年补助0.5万元,同时,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夜校工作。
“三级建库”确保师资队伍优秀。坚持把选优配强师资队伍作为建好用好夜校的基础。一是创建区级师资库。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结果研讨”开展农民夜校课程需求调研,收到意见建议1080条,将需求与部门、乡镇职能对接,择优选择86名教师组建区级师资库,制成电子师资库,网发全区各夜校,各夜校结合实际和需要,邀请教师授课,实现了区上“派单”与夜校“点单”的有机结合。二是创建镇级师资库。各镇根据产业、资源、公共服务等实际情况,采取单位推荐加党委审核的方式,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卫生院等类别中选出每镇不低于30人的镇级师资库,全区22个镇级师资库共有教师689名。三是创建村级师资库。坚持以老百姓感兴趣、听得懂为原则,突出实用、发展和优秀引领,重点从本村田秀才、土专家、致富能人、道德模范等群体择优选择组建村级师资库466个,共5236人。
“三类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丰富。坚持把开发一批实用教材课件作为建好用好夜校的基础保障。一是整合现有教材。整合各村农家书屋资源,从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新农村建设等类别中精选图文教材1950册、音像教材69部,作为农民夜校指定教材。二是编印乡土教材。整合23个农民夜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力量,编印《资阳市雁江区农民夜校教材系列丛书》1600册,含《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四好村”创建与农民经济知识》《水果栽培技术》等32类乡土教材,实行统一审核、统一印制、统一发放。三是制作网络教材。整合共产党员网、天府先锋、四川党建等网站和党建网微平台、共产党员、全国党建云平台等微信公众平台资源,从中选择党性教育、先进典型、农村实用技术等优秀素材,制作并发出了32部、共900余分钟的网络教材。
“三种课堂”确保培训方式多样。坚持围绕中心,立足实际,举办丰富多样的各类培训,确保培训实效。一是开展固定课堂集中学。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综合时事资讯新闻、年度规划安排、培训需求调研等收集到的共性办学需求,围绕“科普支农、产业富农、宣讲慧农、感恩兴农”培训主题,开展春季送知识、夏季送技能、秋季送政策、冬季送文化活动,每月至少开办2次4课时共2小时的夜校教学。二是开展流动课堂灵活学。要求各村结合本村村情和培训需求,根据授课内容,灵活设置课程,开展教学。对有种养殖技术需求的群众,到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教学;对有文娱活动需求的群众,到民俗院坝开展文化活动;对行动不便的群众,入社进户开展上门送学活动。三是开展网络课堂随时学。整合“雁江党建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和三级联动“金字塔”党建微信群,打造“指尖夜校”,搭建起夜校互动交流平台和夜校微课堂,实现群众受学随时随地,参学更便捷。利用“村村响”广播,开展“大喇叭教学”,每天早中晚定时播放重要工作宣传和重要政策解读等内容,让农民群众在从事农业生产或家务劳动时也能收听到党委政府的声音。
(资阳市雁江区委组织部 严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