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汉县立足“全省脱贫人口最多、任务最重”脱贫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在“1+10+N”教育培训体系中的“桥头堡”优势,以“农民夜校+道德讲堂、+产业基地、+远程教育、+乡村喇叭、+农村电商”的“夜校5+”模式为抓手,持之以恒推进品牌建设,用心用情抓好群众教育,促进农民教育更接地气、更为精准。
一、突出品牌化建设,“优品质”赢“优口碑”
坚持高标准高要求打造夜校品牌,筑牢基础保障,强化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夜校的影响力。
一是打造“精装”夜校。按照“一乡一品”要求,在每个乡镇中心村重点打造1所夜校“中心校”,作为辖区内“农民夜校”示范基地,在“八有”建设标准上,配套升级乡村喇叭、投影仪、电商服务平台等“夜校5+”硬件设施,优化办学资源和条件,最大限度发挥夜校“中心校”主体功能、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夜校5+”模式从中心校逐步向全域夜校延伸。
二是培育“精良”师资。从“基层干部、乡土人才、产业大户、模范典型”中优选乡、村两级师资库,并整合县委党校、镇村干校、清华网校师资力量,分期分批安排到县委党校和外出学习“充电”,努力提升农民夜校软实力。
三是编制“精品”教材。统筹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党史办、商务局等资源力量,精心编制《红色战士》《富村36计》《抒写宣汉好故事》《我的家乡—宣汉》《农村电商》等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教材20余类、2万余册,深受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二、开办大众化课程,“接地气”促“高人气”
充分对接群众思想、文化、生活需求、个性化开办夜校“5+”课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赢得群众认同,不断提高农民夜校的参与率。
一是融入道德法治教育。大力推行“夜校+道德讲堂”模式,以全县“诚信、守法、感恩”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道德故事会”“致富人在身边”“争做守法好公民”等课堂,依托“农民夜校”阵地广场,打造下八乡米岩村“孝善文化”、明月乡大渔池“家风古训”等道德示范基地,广泛组织“摆手舞比赛”“土家山歌唱起来”“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以文明风尚引领民风向善,以法治导向推动法治良序,以本土文化汇聚文化自信,为群众脱贫奔康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二是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推行“夜校+乡村喇叭、+产业基地”模式,利用“喇叭”传统播放形式“广而告之”,每日早、中、晚定时广播时政新闻、政策法规、重大会议精神、村“三务”公开信息、实用技术等内容,让群众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走村串户都能随时随地关注讯息、接受教育。依托产业实训基地,采取体验教学、实践锻炼等形式,将夜校办到田间地头,推行“镇村干校老师讲政策、农技人员讲技术、能人大户讲收益”“3+1”现场教学模式,让群众真正学懂政策法规、掌握实用技术、预估产业效益,切实提振群众奔康致富信心。
三是融入新兴网络媒体。大力推行“夜校+远程教育、+农村电商”模式,借力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扶贫项目、远程教育站点,开办清华网校、远程教育课堂,利用宣汉党建、乡村党支部微信平台,推广网上夜校、掌上夜校等“微课堂”模式,动态发布清华网校教学视频、党校专家教授讲座、远程教育内容、本土微电影、宣传片等,实现群众学习自主化、便捷化。
三、实行精细化管理,“学得好”变“用得好”
推行夜校、教师、群众三维管理模式,以常态化、精细化管理确保群众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不断提高农民夜校的实效性。
一是层级管理。推行“乡镇党委+夜校中心校+农民夜校”“1+1+N”管理模式,乡镇党委负责对“农民夜校”中心校加强建设、管理、督导、考核等工作,“农民夜校”中心校负责对全域夜校实施统筹管理和对点指导,以层级化模式、制度化管理,有效推进“农民夜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序推进、规范管理。
二是星级管理。制定夜校教师考评办法,推行星级考评模式,以民意评定为标准划分一至五星,对教师教学效果分月评定,对连续三月一星级教师考虑更换,对星级评定排名靠前的与评先选优挂钩。大力开展年度“十佳名师”“示范培训课”等评选活动,对教学内容贴近群众需要、群众满意度高的石长庚、张路生等教师纳入年度评优对象。
三是积分管理。对学员出勤情况实行群众“积分管理”,按出勤标准、课堂表现、实践水平等给予相应分值,记入个人积分帐户,对积分高的给予农用物质兑换奖励,对连续三月积分为零的,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红黑榜,予以公开通报。
(宣汉县委组织部 杨盛文 柒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