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全面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近年来,武侯区按照“党建引领、区域统筹、共建共享”的思路,面对城区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深刻变化,在单位式、系统化的党组织体系基础上,以“区域化服务体系、多元化服务内容、全参与服务机制”引领社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构建起了资源联享、服务联做、和谐联创的生动格局,涌现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玉林东路社区等一批示范典型。
搭建区域化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党建资源。针对驻区“两新”组织多,“单位建党”导致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关系互不隶属,交流沟通缺乏平台实际,武侯区积极打破条块分割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功能型党组织设置。一是健全纵向到底的社区党组织体系。在党员人数超过100人的社区设立党委,将党支部建在网格片区,将党小组建在院落、楼栋,形成纵向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院落(楼栋)党小组”为链条的党组织体系。二是建立横向到边的区域党组织体系。联合驻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在街道、社区两个层面分别建立“区域党员代表会议+区域党委+区域党委办公室”的三级工作网络。区域党委与社区党委书记实行一肩挑,健全完善区域化党建组织领导体系、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两新”组织工作联席会。充分发挥街道“两新”党工委、社区“两新”党支部“孵化器”功能,采取单建、联建、派建等多种方式,推进党组织进楼宇、进园区、进协会,不断影响、吸纳“两新”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形成“聚沙成塔”的合力效应。目前,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73.12%,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达到65.82%。
创新多元化服务内容,满足居民群众需求。适应党员、群众、驻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从加强顶层设计、改进工作机制、转变治理方式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辖区各领域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把社区服务做强做优。一是推行公共服务进网格。深化社区基层治理机制改革,撤销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以街道为条、院落为块,把社区划分为四级网格,将139项下沉政务项目从社区全部剥离,采取市场化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作为服务前台,社区“两委”成员下沉到二级网格,作为服务后台,实行“网格化管理、前后台互动”,确保公共服务及时、有效。二是探索志愿服务进院落。发挥驻区单位和社会志愿者的资源优势,成立“助老敬老服务队”、“便民服务110”、“杏林风健康服务队”、“美好明天 • 儿童关爱中心”等各类志愿者队伍,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实行契约式管理,做到定期、定点到院落开展志愿服务,并将联系方式公示到院落,随时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目前,全区社区与驻区单位开展常态化互助共建项目1200余个,每年服务群众近50余万人。三是创新社会服务进家庭。以弥补政务服务短板为切入点,在社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贴近居民需求,制定服务项目菜单,广泛吸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常态化服务,形成“立足社区、服务居民、特色发展”工作模式。目前,共建立8个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中心,成功吸引“仁爱华”知名养老服务机构等160余家社会组织入驻。
健全全参与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积极引导党组织和各类党员承诺践诺,争作表率,及时为党员群众排忧解难。一是深化“民情专递”,实现群众诉求共理。面向驻区单位、居民群众聘请“民情专递员”,开通民情专线,设置民情专递箱、民情专递栏,开设民情专递网络交流平台,全天候、多渠道收集驻区单位、院落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整合驻区单位、社区、街道等力量,妥善化解群众诉求。近两年来,全区共收集、办理各类民情民意建议、意见4536件,事项办复率100%。二是开展“双向任职”,实现群众工作联做。探索推行社区党员进驻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任“党建服务员”、“理论辅导员”, 驻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进社区担任“民情接待员”、“信访接待员”和“社区社会事务协调员”,双向互动加强党员培养,积极解决群众各类困难。活动开展以来,3000余名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员参与“双向任职”,开展义务服务日、爱心捐赠、党建交流等活动1600余场次,服务辖区党员群众4万余人次、企业500多家。三是推行“项目认领”,实现群众困难共解。把服务社区、服务居民、服务党员作为驻区单位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驻区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民生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认领社区长(短)期“项目式”服务,共同解决群众工作、生活等各类难题。2015年,双楠街道下岗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综治联防、老旧院落便民休息椅等9类100项共建项目全部被58家驻区单位认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