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载体
推动机关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中共乐山市委组织部
乐山市在加强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针对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带来对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形成以“三话工作法”为联系平台、“三到基层”为服务载体、“三项制度”为保障机制的机关党建工作体系,推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一、推行“三话工作法”,搭建直接联系群众平台。一是开展“基层夜话”,面对面沟通。针对许多群众白天忙干活、晚上才回家的实际,我们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利用晚上时间,深入村民聚居点,与群众面对面交谈,话改革,话发展、话民生、话和谐,求智于民,取策于民,切实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市、县234名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基层夜话540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200余条,现场处理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800余个,惠及群众上万人次。二是开展“家访谈话”,心贴心交流。深化“走基层”活动,组织全市机关干部以不选点、不陪同、不接待的方式,自行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开展“家访谈话”,与群众掏心窝、拉家常。市委要求,市、县机关干部每月开展“家访谈话”1次以上,乡镇干部每月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2/3,坚持最边远的村组、最偏远的住户、最困难的党员群众“三必访”,消除联系服务群众“盲点死角”。看到越来越多的家访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许多群众感叹到,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三是开展“网络对话”,网上与网下互动。当前,网络已成为民众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主渠道,也成为党委政府引导舆论、化解矛盾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建立“网络社区会客厅”,每月根据舆情热点拟定5—8个对话主题,指定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作客会客厅,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现场解答疑问,及时办理诉求。今年以来,18名市领导带头开展“网络对话”65场,一大批如出租车宰客甩客、背街背巷居民出行难、天然气供应紧张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二、坚持“三到基层”,形成直接服务群众工作常态。一是坚持干部到村,第一书记全面覆盖。选派2280名机关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对村(社区)全覆盖。严格到村工作纪律,每月至少在村工作5天以上,对考核不称职的3年内不得提拔使用,倒逼第一书记沉入基层,帮助村上理清思路、找准项目、调优产业、建强组织。截至目前,全市第一书记帮助落实帮扶项目1450个,新增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217个,助推215个后进党组织转化升级。二是坚持党员到户,义工服务经常开展。将全市3.2万名机关党员按部门、行业、区域组成6211个义工服务队,经常开展生产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等活动。推行“市民点单、支部下单、服务队接单”服务模式,实现群众有需必应、有难必帮、无缝对接。今年以来,全市开展党员义工服务2.3万次,服务群众5.4万人,培育出“518(我要帮)党员志愿服务热线”、乐山电力“党员突击队”等家喻户晓、群众欢迎的义工服务品牌。三是坚持结对到人,精准帮扶分类启动。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帮扶思路,以村(社区)为单位拉网式排查,比选出6846户特困家庭,每户明确产业、医疗、住房等最需要帮助的事项,组织10名左右的机关干部与特困家庭“结对认亲”,力争三年内全面改善生活现状。目前,已落实扶贫资金1500万元,推荐就业4500人,改善住房127户。
三、健全“三项制度”,构建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一是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优化服务质量。先后开展机关执行力不强、乡镇干部不下乡、两桌一走(酒桌、牌桌、走读)、上班时间网上娱乐等8项作风专项治理,明察暗访120余次,通报典型案例7起,点名批评19个单位,处理42名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第三环节一开始就出台“作风兴市五年规划”,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五风”入手,新建、完善、逗硬50项作风制度,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级干部转作风、提效能、优服务。二是落实考评激励制度,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制定《乐山市群众参与干部考评制度》,开展“千企评机关、万人评干部”和“乐山好干部”评选活动,通过公开服务承诺,组织“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普通群众参与考评,“一正一反”树立典型、奖优罚劣。去年以来,全市对评价较差的19个部门单位、51名机关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调整干部25名;评选出39名“乐山好干部”,已提拔使用5人。三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提升服务能力。市委出台《乐山市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规定》,组织人员对市县机关经费保障、人员配备、党费收缴、党员发展、组织生活等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新增财政投入420万元、增设专职党务工作者105名,严肃纠正12个党支部不严格按标准缴纳党费、18个支部不按要求开展组织生活的问题,并分别约谈党组织负责人。
来源:全省机关党建工作座谈会经验交流材料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