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自主物管 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攀枝花市西区探索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攀枝花市西区努力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针对辖区居民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物管难题,通过建立社区、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的“1+1+N”模式,实现了服务内容由居民定、服务价格由居民提、服务人员从居民中选、服务过程受居民监督、服务成果由居民共享,探索出一条居民“自主物业管理”之路。
服务内容由居民定
西区是典型的工矿区,辖区内遍布七、八十年代依托企业而建的老旧小区。这些小区规划方案简单、配套设施匮乏。随着原国有企业破产改制以及时间的推移,环境卫生差、治安隐患严重、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道路狭窄破损等问题日益凸显。群众意见大,社区解决乏力。
针对这些问题,社区、业委会以及居民代表通过协商、实践,再协商、再实践,找准简化物业服务项目这个着力点,设置包含“绿化、保洁、维修、公共秩序维护”等内容的“物业服务菜单”,由居民自己“点菜”。社区牵头分片召开居民代表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集中大多数居民意见,确定物业服务内容。如,老红砖房居民代表普遍反映只要物业把地扫干净就行,而相对集中封闭的小区居民代表则表示需要在小区门口增设保安岗亭,增加治安巡逻项目。简化的服务内容由居民自主选定,使得物业服务的需求性、针对性更强,也为降低服务价格奠定了基础。
服务价格由居民提
曾经有正规的纯市场运转的物业公司进驻过老旧小区,但无一例外都无法正常经营运转。居民王大叔说:“一开始物业费是每个月5角/平方米,后来涨到每个月6角/平方米。费用高不说,服务效果还差,我们都不愿意缴纳物管费。”物管公司收不上来费用,管理也越来越松散,敞开式小区成了大杂院,卫生环境又脏又乱,偷盗现象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居民不愿缴纳物管费。小区物业管理呈现恶性循环,居民要求改变的呼声一直很高。
推行“自主物业管理”模式中,引导居民采用“倒逼机制”自行计算并提出愿意承担的服务价格。根据服务内容推定工作量和服务人数,预算需要的人员成本及运转成本,扣除小区公共资源所产生的收入,最后得出居民每月应承担的费用额度。河门口街道北街社区书记张德育以河西锦苑小区为例算了笔账。小区现有居民392户,根据居民所选的“保洁、绿化、公共秩序维护”三个项目,小区聘请了3名保安、2名保洁员、1名维修人员,每人每月工资1712元,全年支出为12万多元,再加上维修小区设施、购买保洁工具等,每年需开支14万元左右,扣除车位租赁、电梯广告等收入4万元左右,每户居民每月只需要交纳3角/平方米的物管费,即可保证“自主物业”的持续运转。同时,社区与业委会还协商建立了价格弹性调整机制,对于产生的比如维修主水管道等突发成本,采取分类承担的原则,居民也认可,真正地把物业价格由“官定”变成“民议”。
服务人员从居民中选
在招聘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人员时,首先采取居民自荐、集体推荐两种方式从小区零就业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中产生物业服务候选人,再由业委会与社区共同商定最终人选。物业服务人员“来源”小区,也“服务”小区,既是为邻居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居民信得过,自己干着也舒心。同时,还建立了试用期制度、居民评议制度等方式畅通服务人员进出渠道,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管理,保障为居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家门口就业、家门口领工资让辖区居民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重拾生活信心。年近半百的低保户叶女士应聘到物业管理保洁岗位后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再找到工作,工资待遇不错,而且离家还近,真是太好了!我一定帮大家扫好地。”
服务过程受居民监督
“以前的物业公司,地扫不干净,我们提意见时他们不理。收取各种费用时,通知可积极了,也不晓得收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居民杨先生说到。市场化运转的物管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对股东负责,与居民的互动很少,也不可能向居民报告其运营情况。
社区牵头建立社区、业委会、居民代表三方月会制。居民代表负责收集梳理居民意见,业委会负责每月定期向居民通报小区物业运行情况,社区负责进行监督指导,三方集体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物业收入、人工成本、运转成本等收支情况每月公示“晒帐”,接受监督,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物业管理由“别人事”变为了居民的“自己事”,在居民中推行更加顺畅。河西锦苑业主委员会主任何正辉提出:“和请物业公司相比,小区自主物业管理的最大特点是收支账目透明度高,居民对自己缴纳费用的用途一清二楚,也就没有意见了。”
服务成果由居民共享
小区的事,居民自己说了算;小区的事,居民自己做主干;居民代表们经常坐在一起,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民主评议。大到环境整治方案,小到楼道里怎么布置,都由大伙儿拍板决定。如今的老旧小区,地面干净了,花草变绿了,路灯点亮了,护栏修好了,道路平整了,小区安全了,社区更和谐了……老旧小区的日新变化不仅让居民充分感受到“自主物业管理”带来的好处,提升了社区为民服务的综合实力及在居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是切实解决好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