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们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赵凤林在敬老院照料老人30年
3月10日,差一刻6点,闹钟还没响,72岁的赵凤林已经醒了。
起床,洗漱,倒十五六个便桶,理好20多床被子,再组织老人们在食堂吃早饭,两个小时转眼过去。30年来,这是南充市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院长赵凤林雷打不动的习惯。
忙完手头的活,她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全国两会报道,“敬老养老是一个大问题,看看代表们怎么反映,国家有什么新的政策。”
1800公里之外,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南充市市长向东准备了3个议案,其中一个是关于养老事业发展的,他建议采取多元投资、多种形态的办法,扩大养老产品供给,构建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城乡一体、管理规范、队伍专业的养老服务体系。这让赵凤林很受鼓舞,她说:“让老人们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付出:30年间先后为73位老人送终
在敬老院,赵凤林特意领记者看一栋已建好的2层楼房,面积1300平方米,正在进行外墙贴砖。“今年就能建好,还能再收养40位老人。”赵凤林说,这是财政拨款建设的敬老院二期,以解决更多老人的需求。
扩建敬老院是赵凤林的心愿。“多一间屋子,就能多照顾一位老人。”
夏天,她为老人们洗澡、洗脚、驱蚊。冬天,为老人们开关电热毯,盖被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端屎端尿,从无怨言。敬老院里住着23位残疾或智障老人,每天早上,赵凤林都要去他们房间,看看是不是尿在了床上,屙在了裤子里。30年间,她先后为73位老人送终。“我是一个孤儿,党和政府把我养大,到敬老院工作后,自己有了一百多位爹妈。”赵凤林说,这是她坚持30年照料老人的动力所在。
“多亏赵院长,我们的晚年生活才能这么安逸。”由于患严重的青光眼,62岁的李先顺已在敬老院住了22年,每次赵凤林出去开会,不论多晚他都要和其他老人一起在敬老院门口等她回来。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敬老院也运转不起来。”赵凤林说,刚到敬老院时她工资才50元,现在涨到了1000元,她很自豪融入这个特殊的大家庭。
多年的付出也为她赢得了荣誉,而她却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敬老事业。
探索:以院养院 增强“造血”功能
“每天都有干劲,要争当先进院民。”58岁的赵体书在敬老院的“工作”是养猪,现在30多头猪全靠他和另一位老人饲养。
赵凤林探索“以院养院、以副补院”,根据老人们的身体情况合理开展种养业,在院内养殖鸡、鸭、猪、羊等,开荒40余亩,种植小麦、蔬菜等。敬老院成立养殖组、蔬菜组、生产组。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敬老院增加了收入,老人年生活标准增至4000元,每位老人每月还可领到30-50元零用钱。
赵凤林只有一个目的,让敬老院运转得好,老人都能安享晚年。“除了大米、水果外,其他食物基本达到自我供应。”赵凤林介绍,敬老院占地面积由过去不足200平方米扩大到近10亩,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功能齐全、生活设施配套的新型敬老院,实现了小病不出院、理发不上街、鲜肉能自给、蔬菜四季青。
在敬老院的财务账本上,每笔开支都清清楚楚,敬老院还有财务公示栏。敬老院账面富裕,但赵凤林的钱包从未鼓过。“她帮五保老人存了4万多块钱,但是自己没有什么存款。”赵凤林的丈夫冯金春说。
敬老院实行院长责任制、院民公约等各类规章制度,并上墙公示接受监督。还推行院民自我管理模式,选举7人组建院务财务管理委员会,选举45人为五保供养代表,负责监督院长及管理人员工作职能,并定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设立院内财务事项公开簿,做到每一笔钱款来去清楚。
心愿:更多的“赵凤林”来敬老院
赵凤林自1984年到敬老院,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只有她一个服务员。如今,敬老院有了一名专职厨师、4名服务员,他们一起照顾院里的67位老人。
44岁的胥桂琼4年前来到敬老院当服务员,当时只拿400元的工资。“我愿意跟着赵院长,孝敬老人。”她话不多,但照顾老人却细心、耐心。
48岁的高易蓉家住太平镇草坝场村,去年3月,她应聘来到敬老院。“出去打工每月可以挣2000多元,现在只有800元,值不值?”面对记者的提问,高易蓉说:“值,赵院长一辈子都在做这个事,我们更应该做。”
来自太平村的赵中珍来敬老院已经两年多,她是在丈夫的鼓励下进敬老院工作的。“我的娃娃是赵院长接生的,她做的事情,让人叫好。”但赵中珍差一点离开敬老院。那是刚到敬老院工作时,赵中珍戴着口罩为老人换洗沾有屎尿的裤子,赵凤林看到后生气了,“戴着口罩会让老人认为你嫌弃他,如果你适应不了,就别来了。”最后,赵中珍摘下口罩,坚持下来。
随着年龄增大,赵凤林暗自挑选起“接班人”,“希望更多的‘赵凤林’来敬老院,把敬老孝老的接力棒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