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城区这块“责任田”
城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环节和“试验田”。推进城区社会治理创新,种好这块“责任田”,能为推进全局性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益经验。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以切实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三大体制改革”“四大基础工程”为突破口,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努力建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体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龙头。体制机制是管总的,体制机制改革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龙头。只有改革体制、完善机制,社会治理创新才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街道管理体制、社区治理体制和社会组织治理体制。考虑到撤销街道办事处不具备现实可行性,我们就设立功能区,把街道办事处的经济职能剥离出来,将其职能主要定位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上。同时,将68个社区调整为117个,在社区成立公共服务站和集体经济组织,剥离社区的行政职能,并把社区的经济职能与自治职能分开,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此外,还通过降低登记准入门槛、成立孵化中心,积极发展政府有需要、群众有需求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成立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和全国首家区级社会组织管理局,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评估和监管。
以统筹推进为基本方法。创新社会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着眼全局、统筹推进。在实践中,我们注重顶层设计,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立了区委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区社会治理,出台了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和配套措施。这三项改革相辅相成,促进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衔接互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解决的是行政职能定位的问题,社区治理体制改革解决的是释放群众积极性的问题,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改革解决的是拓展社会空间、丰富治理主体的问题。同时,还实施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区民生服务、院落自治、社工队伍建设“四大工程”。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价值取向。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真正受益。我们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不管转变职能还是改革体制机制,都围绕服务群众来转,朝着让群众满意、高兴而行。我们以创新社会治理为契机,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以就业、教育、卫生等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公共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把为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全国养老智能化实验区建设、国际安全社区和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建设。目前, “长者通”呼援中心已覆盖主城区,水井坊街道成为全省首个“智慧社区”,整区成功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同时,我们与高校和专业社工机构合作,设立社会治理实习基地等,提高社工队伍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为民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以激发社会活力为动力支撑。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创新社会治理的强大活力与动力。实践表明,只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居民自治,社会治理创新就能获得强大动力。我们在居委会下建立居民自治细胞组织、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构、建立覆盖社区的党组织体系,有效发挥了基层群众自治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使人民群众成为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让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服务事项,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使社会组织成为社会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这些措施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
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组织保障。创新社会治理涉及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方方面面,需要构筑多元主体参与体系作为组织保障。我们注重多主体联动,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关键作用,发挥社会组织的“民意智库”作用:深入推进小区院落自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坚持用民主和法治方式调处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发表网上言论;开展公民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安定有序的法治社会环境。此外,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全区推广“智慧社区”建设,建成区级信息服务平台、国内首座“黑暗中对话”体验馆。通过这些措施,各个社会群体都能参与社会治理,共享社会治理信息化发展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