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287301

绵阳两年“找到”价值7000余万的社区办公地

www.gcdr.gov.cn (2014-03-04) 来源:省委组织部

绵阳两年“找到”价值7000余万的社区办公地

为社区公共服务“安营扎寨”

  2月27日上午10点,绵阳市南河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内又传出悠扬的歌声。在老式风琴的伴奏中,10多位老人正在练习新歌《鸿雁》。“以前喜欢唱歌,但是却没有场地,也没有器材。”正在弹琴的邓婆婆说。直到社区开办日间照料中心,并专门设置了老人活动室,喜欢音乐的老人们才终于有了一个“阵地”。
  “场地曾是困扰社区活动开展的关键问题。几年前,连社区的基本办公场地都是问题。”据社区工作人员陈蓉回忆,2011年南河社区只有一间位于二楼的40平方米办公室,短短的几十阶楼梯没少难为上了年纪的居民。而两年后,在市、区两级协调下,不仅改善了办公场所,面积也翻了10番,也能提供更多创新的社区服务。
  数据显示,两年来绵阳共为主城区社区解决办公场所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其市场价值超过7000万元。主城区房屋堪称“寸土寸金”,这些场所从何而来?记者展开实地走访调查。

  国有房产“零租金”移交

  2011年起,绵阳社区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期。一份当时的调研报告显示,主城区共85个社区,其中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四处打游击”的社区超过15个,而办公面积狭小、楼层偏高不利于群众办事的社区则更多。
  同年5月,绵阳出台45号文件,提出目标——到2015年,城区90%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要达到600平方米。
  场地从何而来?社区财力有限,难以通过自行购买的方式解决。于是绵阳将目光放到国有房产上,首先由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寻找辖区内适合的房产,再与国资部门进行协调,由市属、区属国资部门以零租金的方式供社区使用。
  改变很迅速。以涪城区为例,2008年办公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下的社区有31个,现在只剩10个了。

  新建楼盘有社区的“家”

  除了“零租金”的国有资产移交方式,绵阳还对新建楼盘提供社区办公场所做了要求——开发商按照每100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无偿为项目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供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用房。
  然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一些开发商却并不积极配合。随即,绵阳民政、住建、规划部门联合展开调研,2013年3月,“4号文”出台。绵阳要求开发商在规划时要预留社区办公场所,社区办公用房应位于住宅小区临近干道或小区出入口,以方便群众办事。开发商与民政部门签订协议后,才能在规划部门领取许可证,建好移交给社区后才能到住建部门办理其余手续。
  新政策立竿见影。进入2013年后,受益的社区不断增多。目前,主城区已有30多个社区获得开发商提供的办公服务用房达11203.93平方米,总价值超过5600万元。

  社区创新服务有拓展平台

  有了房子,还要有配套设备。2013年绵阳发布“5号文”,勾勒了一幅社区建设远景图,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社区发展专项资金。
  涪城区民政局副局长胡雪梅认为,经过两年的努力,社区工作的平台逐渐完善,社区有了主阵地,这为完善社会服务提供了场地。
  2012年,绵阳市统计局向南河路社区移交了一处4层楼房,经过加固装修,现在已成为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并交由一家公益组织运营,每天光顾的老人在50人左右。去年底,楼房又腾出100多平方米的场地,启动了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而在御营四社区,利用移交的国有房产,与一家超市合作,超市利润中65%作为善款帮助社区困难居民。
  在涪西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王铁蓉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规划图,新拿到的 600平方米场所将有大用处——社工组织服务基地、创业孵化中心……“现在残联正在和我们协调,要在这里办一个康复中心。很多想都不敢想的项目,正在变为现实。”王铁蓉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