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主动地在新常态下律己修身奋发有为
——在省管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26日)
范锐平
对新任职领导干部岗前培训,是省委的明确要求。前不久,省委对新任职干部进行了集体谈话,东明书记强调,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民务实、做到廉洁从政。我们要自觉铭刻于心、外化于行,正己率人、不负重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学习领会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落实新常态的各项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来讲,都有一个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能力上提高、方法上改进的问题。今天,我就这个话题与同志们交流几点体会。
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的理念科学组织经济工作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在本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深入阐述了“九个趋势性变化”。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规律、走向的科学分析和精准把握,全面回应了国内外经济界、理论界对中国经济主动调整带来的一些新变化产生的疑议,体现了我们党在经济理论上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是指导我们推进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思想指南和重要遵循。用“九个趋向性变化”来审视,四川与全国一样,也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东明书记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有新的思路和理念,牢牢掌握四川经济发展主动权。
第一,抓发展的观念要“变”。新常态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经济运行的轨迹和逻辑,也纠正和颠覆了长久以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偏差与理念,必须具备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新心态”,这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深刻认识到,超常规高速增长不是常态,持续下行低速也不是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在合理区间有升有降是正常的;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的主要矛盾,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必须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定力。其次,推动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要革除“GDP膜拜”的旧思想,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克服习惯运用行政资源和政策优惠引进投资推动发展的畸形形态,学会运用市场的方法,依靠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发展;要荡涤一夜暴富的“炒”字诀,炒房、炒地、炒资源使经济风险集聚、发展走入歧路,自觉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做实业、搞实体、抓技术革新,逐步将经济导入可持续发展的正途;要告别“竭泽而渔”的思维方式,单纯依靠资源大规模开发壮大产业规模的路径难以为继,必须学会培育比较竞争优势,提高区域特色竞争力。
第二,抓发展的思路要“变”。总体上就是要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形势的发展变化,围绕“九个趋向性变化”,顺应“三个规律”,从省委“六个基本判断”出发,立足四川资源禀赋和阶段性特征,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空间。
一是“三驾马车”的拉动方式要转变。从消费拉动看,过去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基本结束,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渐成主流。四川有近9000万人口,辐射西部3亿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正在不断提升的消费市场。我们要主动引导、鼓励竞争,支持创新、激发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拉动看,这些年依靠灾后重建,全省投资率已经超过80%,投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依靠举国支持和政府高负债加速投资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我们要创新投融资方式,把重点转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拉动看,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们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减,要着眼未来四川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大力发展五大战略性高端产业,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走出去,努力提升引外用外水平;要鼓励川企优秀产业走出去,推动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
二是三次产业的组织形式要转变。重点向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生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近20年来,产业深度融合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时代主题,不仅改变了产业形态,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阿里巴巴将互联网业务向金融、物流、文化、健康等产业领域拓展融合,先后创新了金融、物流、通信服务平台,并购了高德软件、恒大足球、21世纪传媒等,实现了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催生了网络购物、互联网金融、滴滴打车等全新生活模式。仅今年“双十一”这一天,淘宝、天猫等阿里巴巴平台上的销售额就创下了571亿元的纪录。我们要顺势而为,做好“产业融合”这篇大文章,重点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大力支持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积极促进结构优化、生产集中,形成功能互补、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三是资源要素的配置机制要转变。要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更多依靠市场,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避免政府这只手硬、市场这只手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比如,过去劳动力成本较低、规模大是我省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主引擎。在资金上,国家投资在紧缩,未来资本的活力在民间,要深度挖掘和撬动民间资本这个巨大富矿。土地和环境的约束日趋加大,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区,传统的开发模式走不通了,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节约集约的新路子,让生态文明成为发展的新常态。
第三,抓发展的着力点要“变”。越是转型转轨时期,往往新旧力量此消彼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和空间,关键在能否敏锐地察觉、及时地发现和有力地把握住。
一是要善于从战略机遇中找空间。未来十年,我们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两带一路”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机遇,这将给四川发展带来潜在的“政策红利”和重大契机。比如,在“两带一路”战略中,四川处于重要结合部,向西,可以借助北丝绸之路通达欧洲;向南,可以借助南丝绸之路抵达印度洋;向东,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联动东、中、西部发展。从东部看,四川是内陆,但向西开放,四川就成了桥头堡。生产要素可以通过长江水道和丝绸之路通道,在“两带一路”上整合、发散,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和市场。要在这方面做足文章,抓紧研究和编制相关项目。又如,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我省除成都经济圈外,普遍还处于城镇化的第一阶段(集中阶段),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这个差距既是潜力,也是机遇。未来六、七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要解决“3个一亿人口”的问题,预计四川至少有2500万的农村人口进城,将带来近4万亿的投资需求,并催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商贸、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要以县域城镇化为重点,制定县改市改区十年规划,引导和支持以县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二是要善于从比较优势中抓重点。四川资源富集、能源充沛,这是我省的传统优势。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发展、提质增效,要更多依靠培育比较优势,激活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优势。四川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可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交通,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在全球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空气质量的质疑中打出绿色生态四川的品牌。要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四川是科教资源大省,拥有各类高校107所,研发机构、人员总量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都居西部第一,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50%,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竭动力。四川有8000多万常住人口,要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幅度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不断将人口资源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要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开放合作优势。我省公路总里程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居西部第一;通往欧洲的“蓉欧快铁”、“中亚货运列车”两条黄金国际通道已开通运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为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成都第二机场建成后,年旅客输送能力将达到8000万人次,通江达海、对接世界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快重点产业招商,建设西部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打造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进而辐射整个西部和中亚乃至欧洲市场。
三是要善于从深化改革中培育新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方向。一年来,省委部署的14个方面253项改革任务稳步有序推进,一批先行改革成果,已经释放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先照后证”已带动全省新登记各类企业增长超过50%。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的改革思路,革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农村改革,重在放活土地经营权,守耕地红线、保生态绿线、托民生底线;国企改革,重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取得进展;金融改革,重在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和资本市场,形成扶持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行政管理改革,重在简政放权、法治增效,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财税改革重在推动营改增扩面和规范政府债务性管理,等等。要结合各行各业各领域实际,以问题为导向,蹄疾步稳推动改革实践。需要强调的是,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要注重改革的协同性,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对互为前提、相互支撑、关联性强的改革事项,要选准突破口,做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汇聚形成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适应从严治吏新常态,律己修身奋发有为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手抓伟大事业、一手抓伟大工程,从实践到理论、从管党治党到治国理政,核心的要求是从严从实,鲜明的特征是管党治吏新常态正在形成,显著的变化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凝聚振奋。这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包括老同志发自内心的共识。最近,习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把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列,形成了治国理政“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更鲜明了从严治党治吏不是一时之策、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治党方略。最近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必须把从严作为一个基本要求长期坚持下去,真正使严的措施、严的纪律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切实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大家要自觉养成严的习惯,学会在“严”字下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中央把从严治党看得这么重?我理解,第一,这是担当复兴伟业的战略考量。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团结带领13亿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首先自身要过得硬、立得起,让人民群众信得过,这就必须要求从严管党治党,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保持自身的先进纯洁。第二,这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清醒认知。综观世界政党执政史,一些政党人亡政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掌政权中放松了自我管束和改造,导致统治集团和官僚队伍生活优裕、腐败盛行,最终被民众所抛弃。中国历史上80多个大小不同的政权,统治年限超过60年的,也只有14个,始终都没有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我们从严管党治吏,就是要破除这个历史周期之困。第三,这是直面吏治忧患重塑政治生态的现实必须。我们夺取政权时,最大的危险来自敌人;但巩固政权,最大的危险来自于自身。魏征“守成则难”的慨叹,至今发人深省。当前,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脱离群众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治生态,侵蚀了党的肌体健康。从严管党治吏就是要刮骨疗伤、猛药祛疴,清除这些痼疾毒瘤。就我省来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东明书记强调,对周永康给四川政治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低估,对长期以来封建腐朽思想对四川干部队伍的侵蚀不可低估,对四川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的严重性不可低估。我们一定要保持从严管党治吏的清醒和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严在哪里?总体上讲,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从严治党《决定》和系列要求。重点要严在七个方面:
(一)严在思想教育上,从灵魂深处增强从严管党治吏的政治定力。乐际部长深刻指出,思想教育是凝神聚魂的工作,是建党、强党、兴党的生命线。如果党员没有统一信仰、国民没有核心价值、民族没有共守的精神家园,那是非常危险的。这些年,一些党委主要负责人已经习惯于把经济发展作为政绩优劣的唯一标准,忘记了抓班子带队伍的责任;一些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于把自己作为特殊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受制度规定的约束;一些党员干部已经习惯了社会的潜规则,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以公权力谋小团体一己之私;一些党员已经习惯了享受执政党的好处,不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丧失了先锋队的作用。这“四个习惯性”问题,如果不真正从思想上根除,就不能凝聚起坚定支持党中央从严管党治吏的思想共识,就不能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政队伍。要坚持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扭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以持续深入的思想理论武装解决精神状态上的“总开关”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现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理想信念牢固树立起来,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把党性原则牢固树立起来,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把党员标准、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起来,形成鲜明而正确的考核评价导向、选拔任用导向、激励约束导向;把政治规矩牢固树立起来,坚决同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总书记强调的“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二)严在最讲认真上,把从严的纪律要求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毛主席讲,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讲认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工作态度,是我们党赢得胜利和发展的重要法宝。这些年一些地方政治生态恶化,干部腐败问题丛生,既有制度不完备的问题,也有管理松懈、执纪不严的问题,从深处看,症结还在于讲认真不够、守纪律不严,党纪党规成了“稻草人”。从“八项规定”到教育实践活动突出问题整改,上行下效,雷厉风行,群众满意、社会叫好,关键在于以上率下,层层讲认真、抓落实。要把最讲认真要求贯彻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个方面,以“认真”涵养规矩意识,以“认真”推动执行落实,该请示报告的必须请示报告,该执行落实的必须带头执行。要把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纪律刚性约束,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决不容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
(三)严在选人用人上,以吏治清明推动政治清明。一方面,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是选人用人;另一方面,吏治腐败危害甚大。不从根本上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就难以从制度上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从中央巡视检查组反馈的情况看,一些干部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跑官要官;政绩观扭曲,好大喜功、形式主义;档案经历上弄虚造假;个别地方拉票贿选成风,等等。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不久我们在全省开展了5个专项治理,出台一系列重要制度,就是要把这些风气根本扭转过来。最近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明确要求,从严选人用人重点要把好“三关”:一是动议提名关。这是选人用人的第一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人用人的方向和最终结果。我们将抓紧探索规范性的具体办法,包括实名制推荐干部的做法,进一步细化谁来提名、怎么提名、提名责任谁来承担等有关要求,确保拟提拔任用干部的初步建议人选得到充分酝酿、不同意见得到认真考虑,防止带病干部成为提名人选。二是考察考核关。全面落实“一评议、两公示、两核查”制度,在大会推荐中对干部廉政情况进行评议,在考察和任用环节对干部廉政情况进行公示,考察中对干部档案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进行严格核查,看有没有弄虚作假,对丧失诚信的干部坚决不用,在防止带病提拔上下功夫。三是程序步骤关。严格落实选拔任用的组织程序,任何一个该有的环节都不能少。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度。明年中央将开展专项检查,具体情况将在全国范围通报。
(四)严在日常管理上,把“三严三实”具化为自觉行动。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过去一些干部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只要真正严肃起来、严格起来,就能把干部管住管好。去年以来,我们建立全覆盖谈心谈话制度,制定了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两个意见”,省委提出了“六个决不允许”的纪律要求和“六个坚决不能用”的用人原则,等等,就是要用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明年,中央将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七一期间要以“三严三实”为主题过一次民主生活会,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讲一次党课。
(五)严在依规依法上,扎紧权力运行的制度铁笼。习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回顾十八大以后的这两年,中央从制定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等措施,到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再到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蹄疾步稳、有序推进,从严治党由治标向治本深化,实现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去年以来,我们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注重发挥制度功能规范班子运行、强化权力制衡,出台了重大事项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的指导意见,强化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点工作的请示报告和执行落实,严格执行党政正职对财务、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的“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建立行政权力依法公开规范运行平台,以及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作出的“两个决定”,就是要实现以严格的制度治党引领和保障依法治川,以法治良序改善四川政治生态。
(六)严在廉洁从政上,始终以高压态势惩治腐败正风肃纪。腐败是政治生态恶化的首要标志,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从加强反腐倡廉入手。这两年来,省委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查办了一批市厅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结合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开展“七项专项治理”,深入整饬“四风”问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维护和巩固好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把为官从廉作为立身立业的基石,养成廉的习惯、廉的品质、廉的作风,从“不敢腐”升华为“不想腐”,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习总书记曾为领导干部算过利益、法纪、良心“三笔账”,深刻地告诫大家只有守住了“廉”字,才能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家人,也才能实现从政路上的可持续发展。
(七)严在落实责任上,强化党委(党组)管党治吏主体责任。对各级党委(党组)及其主要负责同志来说,抓好党建工作是最大的主业,是不可推卸的分内职责。习总书记十分明确地指出,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他严肃提出了党建“三问”:是不是各级党委(党组)都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党建?是不是各级党委书记都成为从严管党的书记?是不是各级党委(党组)成员都履行了分管领域从严治党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肩负这个责任,强化抓党建的主角意识和主动精神,明确责任清单,细化到人、量化到岗,用责任制传导压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省委提出,建立“三大制度”强化管党责任,即党组织书记向上级报告党建工作制度,班子成员向本级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切实把习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驰而不息转作风抓落实
抓作风、改作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管党治吏的重要突破口。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特别是通过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社会呈现新气象新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应当看到,作风建设处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和节骨眼上:“四风”问题得到遏制,但反弹回潮的压力很大;“不敢”违纪违法的态势初步形成,但“不能”、“不想”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必须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和政治定力,始终保持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那一股劲、那一种精神,持续用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第一,要把“为民”刻在心上。这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部门在为民惠民上做了大量工作,开展的“走基层”活动、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都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要继续把这些有效做法固化好、坚持好。从前期调研督查情况看,一些地方整改事项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对群众作出的承诺还没有完全兑现。中央提出,春节前要进行一次“回头看”,明年将对这项工作开展专项督查。
作风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折射出的是干部的群众观、政绩观和事业观问题。群众观的问题,核心是要处理好“官本位”与“民本位”这个根本立场问题。焦裕禄精神为什么被人们所敬仰?兰辉、毕世祥的事迹为什么让我们感动?关键是他们心中始终装着群众。要时刻摆正主与仆的位置,真正从思想上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从工作上把群众认可当标准,从行动中与群众同甘苦、一条心。政绩观的问题,核心是要处理好“急功近利”与“打基础利长远”这个根本取向问题。我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需要一种“心中装着人民和责任”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意识。要正确处理好唯上与唯下、发展与民生、眼前与长远、立足为民与实际惠民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事业观的问题,核心是要处理好“为官不易”与“为官有为”这个根本责任问题。在从严高压态势下,党风政风发生了根本好转,但是也出现了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的问题,出现了惰政懒政、为官不为的现象,这些不正常、不正确的倾向,从根本上是价值观、事业观出了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整治“庸懒散浮拖”,另一方面,中央和省委都在积极探索激发干部为官愿为、为官有为的措施办法,明年将在县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方面,要强化为民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政治功能,善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工作,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产生,使群众的构成、生活方式、利益诉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天涯若比邻”,另一方面是“相见不相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
第二,要把“执行”视为铁律。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既需要有坚定不移的态度,更需要有脚踏实地、一抓到底的作风。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做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要真抓实干,善作善成。要消除惯性阻力。人类是有习惯的动物,思想上容易产生“惯性思维”,行为上也有“惯性”和“惯性阻力”,容易不自觉地按以前的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在惯性阻力下,往往陶醉于旧经验、满足于旧办法,对新的东西不习惯、不适应;行动上裹足不前,执行上庸懒散拖。我们要克服这种思维惯性,从旧的条条款款中跳出来,开辟新的天地。要防止变形走样。射击打靶讲究的是精准度,同样道理,我们工作抓执行,也要讲究精准度,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必须瞄准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在执行前,要认真学习政策,科学研判形势,准确把握政策实质;执行中,要始终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严明纪律,关键时刻要敢于坚持原则、抵制错误;执行后,要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问责,确保政策真正落实落地,决不能搞变通、作选择。要避免虎头蛇尾。孟子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泉也”。执行上能否“及泉”,就要看“掘井”最后是否坚持到底。我们要以最讲认真的态度,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好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制度的执行落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锤接着一锤敲,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三,要把“担当”作为自觉。当前,四川正处于艰苦创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难题和挑战,尤其需要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一流工作业绩。要有攻坚克难的胆识锐气。一些干部实不下来、深不下去,核心是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缺乏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攻坚克难的锐气。胆识和锐气,来自于实践锻炼、工作历练、困难锤炼。领导干部既要经历顺境也要经历逆境,特别是要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既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也要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特别是勇于到基层一线矛盾集中、困难较多的地方进行多岗位历练,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底气”、培养胆识。这样才能担当重任。要有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不管是在基层,还是机关;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干部,都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始终把责任铭记心中、扛在肩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像战争年代那样,人在阵地在。特别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矛盾问题,要迎难而上、积极化解,不能患得患失、畏缩不前。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德国教育家塞缪尔·厄尔曼说过,青春并不是指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决定着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成败。四川有“巴适安逸”的休闲文化,但民可闲官不能闲,只有干部夙兴夜寐、创新实干,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过上巴适安逸的生活。最近,中央和省委都在研究,准备出台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政策规定,就是要让敢做善成、为官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受到重用,把不称职、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调下来,推动形成为官愿为、为官敢为、竞相作为的从政新风。
同志们,历史的车轮在不懈奋斗中滚滚向前,伟大的事业在接力奋斗中快速发展。能够亲身参与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和治蜀兴川大业,既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也是我们共同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走上新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你们更重要的干事创业平台,大家要倍加珍视、倍加感恩、倍加努力,以优异的业绩和良好的操守报效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