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潜在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全省促进大学生和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4年6月6日)
范锐平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专题研究促进大学生和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开创性体现在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工作体系;战略性体现在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人口大省和科教大省优势放在潜在的生产力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层面来思考。东明书记、魏宏省长高度重视,强调要把这项工程办成人才强省战略的新亮点,拿出有含金量的政策和有效的举措大力支持。电子科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的实践和刚才6位同志的经验介绍,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是一次有价值的会议。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三个不同的场合就人才和创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们凝聚共识指明了方向。在北大考察时强调,要把最好的资源配置起来,让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发挥作用;在上海与外国专家座谈时提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提出的“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思想,进一步打开大门、敞开胸怀,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求才、用才之风。
近年来,四川人才工作在推进“千人计划”引进、服务高端人才成长、支持创新人才发挥作用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巩固。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各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作用发挥,探索一条把四川显性的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要素优势,把潜在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竞争优势的人才工作新路子。组织部门肩负着党管人才的重要职能,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抓人才。
第一,这是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的。从全球视野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引擎。从发展趋势看,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单纯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空间已越来越小,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从四川省情看,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发展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东明书记指出,四川已经到了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过渡的发展阶段,转型才能更好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必须依靠新的动力源。
这个动力源来自哪里?从根本上讲,要靠科技、靠创新。在知识文明的当今时代,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创新浪潮风起云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发展创新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推动科技和创新,最终起支撑作用的是人才。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哺育人才的摇篮,也是孕生创新的土壤,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孵化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四川大学的高分子材料和口腔医学,西南交大的轨道交通和磁悬浮列车,电子科大的电子与信息工程,西南财大的经济金融,川农大的动物医学,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工程,等等,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大学生和青年科技人才是这个群体最有机会学习接触前沿科技、最具旺盛生命力和创新能力的群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新兴产业的技术拥有者,就是未来发展战略性产业的领军人才,必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源动力。
第二,这是四川的比较优势决定的。随着全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四川丰富的人口资源反而凸显出特有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具有“量”的优势,全省9000万人口,这在短缺经济年代是个沉重的包袱,但在今天却可以成为延长人口红利周期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具有“质”的优势,四川既是人口资源大省,也是科教资源大省。全省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65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4万,其中研发科技人才10.3万、“两院”院士59名,研发机构和人员总量、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都居西部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西部领先。拥有各类高校107所,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36万人,加上高职毕业生总计60万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2万多人,博士研究生2千多人。善用人口比较优势,善用人才竞争优势,是四川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和法宝。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留住用好人才、促进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还远远不够,挖掘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十分巨大。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还不到50%,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全国倒数第11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从自主创新能力看,百亿GDP发明专利授权数仅为15.6件,比全国平均水平少8.2件,居全国第10位,与陕西、重庆相比分别少9.5件、3.1件。从科技成果的转化看,还不到30%,技术市场成交额居全国第12位,仅相当于陕西的31.5%。从人才的流动看,“高知、高技、高创”人才资本“过度外溢”现象比较严重,专业技术人员外流达到120多万人。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四川培养的全国500强企业中,45.8%的将公司总部设在了川外,而非川籍的国内500强企业家只有0.2%将总部设在四川。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看,全世界高校毕业生平均创业率为10%,其中发达国家达到20%,我国仅为1.6%,而四川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0.3个百分点。造成这种现象,既有公共科技资源配置分散、改革滞后、激励不足的问题,也有办学(院)指导思想不科学、产学研衔接不顺畅、校地企合作不紧密的问题。问题就是方向、差距也是潜力。省委省政府已将科教改革放到了战略位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让社会充满着期待。今天参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创业园,既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创业梦对每一个人是如此真实、如此顽强,也深切感受到了搭建平台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此之紧迫、如此之重要。
第三,这是人才的战略地位决定的。人才之地位和作用早已在决策层和社会形成共识。我们需要回答的是:面向未来四川到底需要和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结构和作用发挥必须契合四川发展的总体战略和阶段需要。从干部队伍结构分析看,目前省直部门和市州党政班子中,有经济管理、法律专业背景的干部居多,有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能源化工、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类专业背景的干部相对较少,最缺乏的是具有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干部。从专业人才结构分析看,全省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7.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与技能劳动者的占比,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特别是领军型、高技能人才尤为匮乏,难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全省仅20%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企业,与全国30%、发达国家70%以上的企业人才占比差距很大。从战略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看,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培育和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据专家预测,我省七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到2020年将达80万左右。由此我们得出:四川人才队伍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有结构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问题,一些特殊岗位的专业人才十分奇缺和紧迫。
人才从哪里来?一靠引进,二靠培养。全省已资助引进“千人计划”332人、创新创业团队23个,去年从“985”、“211”高校选调了一批急需紧缺专业的优秀大学生来川工作。为了推进领导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前不久我们还从中央金融机构选派了18名局级领导干部来川挂任市(州)委常委。我们还将从国企、高校、科研院所选派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充实省直部门和市县班子。单靠引才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必须立足于培养。去年以来我们启动实施了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就是要通过行政团队的专业化改造,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我们还推出了“四大人才计划”服务省委发展战略。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把每年4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留在四川发挥作用,如何把省外8万多四川籍高校应届毕业学生回引家乡创新创业,这是我们育才用人工作的重点,这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是把优秀大学生资源集聚在服务四川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集聚人才必须关口前移,从源头抓起、从青年人抓起、从身边的大学生抓起。
人才工作从大学生抓起具有现实意义。新加坡政府为了吸引人才,想方设法在中国的省会城市把最好学校的高中生前五名引进到新加坡,由政府全资赞助读大学,条件是毕业后为新加坡政府效力5年。5年的时间,大学生早已融入社会,在新加坡安家立业了。我们就是要整合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让大学生们在未走出校门时就有政府和专业团队在为他们服务,在为他们开辟创业通道,特别是让那些具有潜质和天赋的创新奇才、创业苗子,在学生阶段就能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创业之梦,开启事业之路。这样,他们毕业后,就不用再为寻找创业之路而四处奔波,自然而然地留在四川、扎根四川、奉献四川。这既是用最廉价的成本为四川集聚人才的最好办法,也是我们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赢得人才的关键一招。
人才运用从创新创业突破具有现实可能。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的重要发现、创造、创作,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写出著名《物种起源》的达尔文22岁就开始了环球航行,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只有26岁,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不到26岁就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众所周知,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阿里巴巴的马云和网易创始人丁磊,都是在大学生时期就开始了创业之路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中丁磊还是咱们电子科大的毕业生。刚才发言的川大研究生冯军帅、电子科大毕业的王春波,都是通过自主创业,靠智慧立业、用青春打拼,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省委、省政府对人才工程和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东明书记强调,要把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作为全省工作的一件大事抓好抓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两办”印发了《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专项改革方案》和《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今天会上又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今天请各高校、园区和省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科学组织、大力推动,努力构建集教育培训、平台支撑、竞争激励、政策扶持于一体的促进大学生和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一是注重意识培育。创新创业必须育在其先、化茧成蝶。高校居于人才开发的源头、创新创业的起点,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思想的熏陶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从现代高校看,经历了从培养社会精英到培养专业和岗位精英、从重视学科人才培养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增强、共识在凝聚、职责在强化,但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要切实转变发展观、人才观,以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育观、功能观。要坚持源头抓起。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通过持续不断地启发、引导和强化,树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成为创新人才的意识,为学生创新创业积累知识、增加历练提供条件。要紧扣发展需求。客观地讲,当前高校在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经济要转型发展,高校也必须转型发展。高校改革不仅仅是在招生体制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主动服务发展战略转变和人才结构需求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办学理念、教学方式上主动创新。川大启动的“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和“创新教育学分制”,就是很好的样板。要加强创业培训。坚持把创业关口和职业规划前置,分级分段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递进培养计划,开展“订单式”、“模块化”教育培训,对有意愿、有潜力的要进行重点培养。要坚持开放办学,建立完善创业导师制度,吸引更多业界精英担任导师,协同抓好创新创业辅导。
二是注重平台建设。大学生拥有的优势是高成长专业知识和低水平机会成本,劣势是缺少原始资本和创业经验。因此要建立党委政府引导、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的创新创业公共平台。美国“硅谷”,其实最早是斯坦福大学为了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专门划出579英亩土地开辟的工业园区。在过去几十年中,斯坦福的教师、学生和毕业生用技术、专利、智慧和激情,把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代名词。目前硅谷50%以上的产品都是来自斯坦福校友开办的公司。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远见和胸襟。
我们提出,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所有高校都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所有重点园区都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所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都要得到专业辅导服务和政策扶持。这“四个所有”,既是目标规划,也是工作重点。首先,要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无论是工科院校还是文理学院,都要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有专门场地、有经费保障、有创业导师、有专职人员、有工作机制”的俱乐部。电子科大的成果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榜样。其二,要大力支持大学和科研院所与国家、省级高新区和经开区共建产业园。采取校地、园企、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开展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实践和项目孵化,提供扩张平台,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孵化培育体系。同时要支持园企共建,推动全面合作。把产业研发支撑平台和职工培训平台放在校园。成科院、电子科大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俱乐部和创业园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学生“集合体”,而是一个共建共享平台,要以更宽的视野来谋划、更高的标准来建设。积极吸引各类企业、银行和风投机构参与进来,开展经常性信息咨询、项目推介、供需对接、项目孵化等服务。高校要根据学科特点、专业优势,通过建立专业俱乐部,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技术咨询和专业指导等活动,形成品牌。各俱乐部和创业园之间要加强横向的对口服务与联动合作,发挥专业的互补功能,主动与地方、企业和园区“订单式”互动合作,让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注重竞争激励。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市场经济就是竞争机制主导下的经济形态,依靠竞争优胜劣汰,依靠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依靠竞争培养领军人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成功模式,让参赛大学生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撰写创业可行性报告,并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在企业界积极参与下,一些获胜的可行性报告最终能获得风险投资。目前,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一批批的创业者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我们要坚持省、市州、高校三级联动,构建长效的创新创业大赛体系,重点开展以“挑战杯”、“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为龙头的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竞赛。要强化大赛“创业苗圃”功能和激励效应,为所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读、创业辅导等专业化服务,推介所有大赛优胜项目与银行、风投等机构对接,形成“萌芽-选拔-挖掘-孵化-培育”工作链条,推动大赛项目向创办企业转化和创业园区转移。
四是注重政策扶持。人才要以用为本,用才永远是引才的根本,真正能吸引人才的永远是创业圆梦的机遇,政府的责任就是为大学生和优秀科技人才创造这种机会和条件。我们要以呵护幼苗的心态、哺育羔羊的情怀,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奶酪”,助推创业成功率。一要加大资金扶持。充分对接省政府川办发【2014】26号文件要求,每年按不少于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资金总额的20%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在“天府英才”专项资金中,切一块经费专门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园、从事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等,要实行重点补助。二要强化金融支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量身定做的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将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对象从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扩展到在校创业大学生。探索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社会公益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接力资金扶持机制,对大学生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全程融资支持。三要实行税费减免。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和省关于大学生创业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行政性事业收费、经营性收费类项目、初创企业的房租等费用,按相关政策规定,该减的减、该免的免,最大限度降低创业开办成本和经营成本。四要强化配套服务。开设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网,推进信息统计、项目推介、政策发布和绩效评估一体化。设立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要积极为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研发平台服务和实习服务。五要促进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从事创业或到企业开展研发、成果转化并取得合法收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职务发明成果的转化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所有。大学生和科技人才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100%归研发者及其团队所有。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带领大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取得突出成效,或在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可破格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大家要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价值和撬动效应,孵化更多的创业人才和创新成果。
五是注重文化营造。大学生和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成功,既有赖于政策和平台,也要依靠创新文化的激励和宽容。客观地讲,创新创业对于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来讲,真正一次性成功的机率并不大,我们要理性分析、正确看待,不以成败论得失、不以成果论英雄,更多的是要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潜能。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减少失败。从政策上帮一把,在实践中带一程。鼓励“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优秀企业家”等高端人才,在高校、园区兼职,创办、领办、共办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创新创业园,实行帮带发展,增强示范功能。另一方面,要更多关怀、宽容失败。对创新创业失败者,要多包容、多理解、多关心,给他们“再来一次”的机会和条件,引导他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消沉了意志、挫伤了激情。要大力支持“二次创业”、“多次创业”,激发青年学子“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理性文化,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新星之火”燃就“燎原之势”。
同志们,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各高校要主动作为,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社会各方要参与支持。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部门局限,坚持“全省一盘棋”,组织、人社、教育、科技、经信、共青团以及财政金融、工商税务、国土建设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职能职责作用。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列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以此为契机,注重在创新创业中发现培养人才,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要注重发现、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创新之星”、“创业先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总之,我们要以强有力的举措和鲜明的政策导向、工作导向,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宏大事业,使一切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的愿望得到尊重、才华得到施展、抱负得到实现,努力形成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充分涌现、科技创新企业蓬勃生长、人才推动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为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