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以来,康定市“两新”组织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注重从“村企共建”、“能力培养”、“创先争优”“条件创造”四个方面助力我市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助推贫困村早日“摘帽”。
注重“村企共建”,解决贫困村收入低问题
非公企业坚持将自身发展战略、自身优势与农村的资源条件相结合,采取企业出资,村民提供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形式,合作建设村企,实现企业拓宽发展空间与贫困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互利共赢。2017年以来,全市17家非公企业已组织实施各类新建项目720余万元,为全市244个村(社区)增收70余万元,并为全市5个村村民购买或补贴购买了养老保险。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交口称赞。
注重“能力培养”,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问题
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先后组织全市100余户210余名贫困人口赴省内外学习先进典型、经验做法、技能技术等30余次,使我市贫困群众从不能干事、不会干事逐步向能干事、会干事转变。13家非公企业向全市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其中60岁以上贫困人口公益性岗位120余个,参与就业的贫困人口人均月收入较去年增长2000余元。
注重“产业提升”,解决贫困村生产弱问题
全市6家非公企业和5个社会组织针对我市紧缺的劳动实用人才、发展所需技能技术人才,围绕旅游业、生态农牧业、特色产业、民族手工业等产业,两地协调组织,开展对口企业培训,技能技师培训等各种培训,促进我市贫困人员创业增收的能力。电商培训60人次,农民夜校等各类培训8000余人次。通过创新产业扶持模式,通过帮抚产业、盈利收回成本或技术指导、资金支持,产品回收购买等方式,大力扶持蔬菜、园根、菌类、青稞、藏香猪等产业开发130余项。
注重“条件创造”,解决贫困村创收难问题
“两新”组织不断探索,通过围绕康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利用网络、传媒、信息、商机优势,主动推广康定优势产业,打造物流、快递、电商等商业网络平台,向外界展示康定市丰富资源优势及厚重文化底蕴,引导康定“引进来、走出去”。通过为村民购买社保、医保,景区劳务用工、利润分红等多种方式,促进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开创了将景区开发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结合的新模式。
(中共康定市委组织部 谭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