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始终把党建作为扶贫攻坚的的引领和旗帜,通过搭建“三大平台”、探索“三种路径”、实施“三项帮扶”、健全“三套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活“造血扶贫”源动力,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决胜脱贫摘帽。
搭建“三大平台”引领造血
聚焦培育内生动力,全域拓展党建“三大平台”。搭建“干部素质提升平台”。举办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等培训班20余个,训强基层一线扶贫干部2605人,提升干部党性修养和帮扶能力水平。搭建“党员精准示范平台”。实施“1+5+N”帮带模式,1个村党支部培育5名党员示范户,1名党员示范户带动5名贫困户,集中打造1个党建连片扶贫示范片,培育壮大72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示范引导893名贫困群众发展优质果蔬茶等3.69万亩,带动11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搭建“群众感恩奋进平台”。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组建感恩奋进宣讲团11个,用群众身边致富人和事例,教育引导困难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确保党建引领全县精准脱贫连战连捷。
探索“三种路径”带动造血
并驾齐驱合力攻坚,创新谋建发展“三种路径”。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在发展成熟符合条件的11个合作社、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单独建立党支部,在生产、经营、销售各业务单元设置党小组、党员示范岗,构建“支部+产业链”的无缝衔接模式。探索“强弱联合携手共进”。复制推广“富村帮穷村、先进带后进”经验,采取组织联设、队伍联建、事务联商、发展联手“四联”模式,建立村村、村企、村居等11个联合党组织,增强“造血”功能,达到后进村清零。探索“能人助村带动发展”。实施“能人助村”计划,登门拜访“引能人”,回引150余名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土专家、田秀才担任村支两委干部,建强了脱贫攻坚“前沿阵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2017年全县20个贫困村顺利退出,20125人如期脱贫。
实施“三项帮扶”精准造血
众志成城定向发力,高效履职推进“三项帮扶”。实施“团队帮扶定项目”。选优配强“5+2”“3+2”帮扶力量,2017年新增派22个帮扶单位、89名第一书记,选派500余名教师、医生、社工人才充实帮扶团队,帮助联系村敲定319个项目,争取3400余万元发展资金。实施“专技帮扶破难题”。大力开展“五个一”技术扶贫行动,坚持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以“农民夜校”为载体,指导贫困村建立种植基地10.55万亩,培育养殖示范新品种15个;培育科技示范户85户,致富带头人268人;示范推广新技术81项,解决技术瓶颈40余个。实施“银企帮扶闯新路”。拓宽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畅通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最后一公里”,促成1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农村电商平台高效对接,70名农信员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234户、36039万元,鼓励贫困户运用信贷资金入股分红或自主发展特色种植和畜禽养殖,切实增强“造血”功能。
健全“三套机制”保障造血
夯基固本高效建设,持续完善脱贫“三套机制”。健全“政策配套机制”。研究出台《大竹县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十条超常规措施》《大竹县激发干部创业奋发有为六条意见》《大竹县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实施意见》,完善建立“四大基金”,充分激发扶贫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政治激励、经济激励、精神激励“三大激励”,建立四项监督考核机制,对亮点多、成效好的帮扶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提拔重用16名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的乡镇长为党委书记、15名第一书记为乡镇长或副乡镇长,对成效差、工作不积极的18个单位、22名帮扶干部进行了通报批评,提醒谈话7人,调整乡镇党委书记1名,党纪政纪处分科级干部6人。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坚持“一把手”带头谈心谈话全覆盖,及时疏导压力,不断增强驻村干部的归属感;每年为驻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安排一次体检,驻村干部在村任职期间,在本单位职务职级晋升、学习考察、职称评定、竞争上岗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可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照顾;单位评先评优优先考虑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不断激发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大竹县委组织部 沈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