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190379

誓把“作战图”化为“效果图”——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精准发力“摘穷帽”纪实

www.gcdr.gov.cn (2017-05-04)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传君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是今年全省16个拟脱贫摘帽的县(市、区)之一。“我们要把‘军令状’细化为‘作战图’,把‘作战图’转化为‘效果图’,全区动员、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大兵团作战,确保目标全部攻克、承诺全部兑现。”通川区委书记杜海洋说。

这是近日通川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区委、区政府的誓言。与此同时,通川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了两个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实施“5+1+3”帮扶工作机制和“脱贫攻坚帮扶日”制度,形成整体联动、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大扶贫格局。

同时,今年全区拟投入超过5亿元资金进行“五大行动”补短板:实现贫困村村组道路、贫困户入户路硬化率100%;实现乡镇中心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实现贫困群众区内住院微支付;实现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实现农村居民饮水保障率100%。

立体化大扶贫效果立竿见影

江陵镇千宁村离市区很远,但该村的120亩黑冬瓜根本就不愁销路。去年由通川

区委办协调,该村与城里的塔沱社区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社区的“好一新”市场不仅免费给村里提供冬瓜种苗以及其他农资,产品还以保底价收购,仅此一项就让贫困户人均增收700多元。

磐石镇谭家沟村虽然离达州市区仅12公里,但这里的老百姓如果要进城卖点蔬菜水果,每天成本至少在40元以上。当结对单位区委办在该村实施“每周三销售日”活动后,农民在家门口就可将一些零零碎碎的农产品变现揣进腰包。

自去年以来,经区委办协调,辖区内的学校、医院、机关食堂每周三主动开车到谭家沟村收购农副产品,瓜果蔬菜、红薯玉米、鸡鸭蛋样样都要。去年贫困户王荣富一家杂七杂八的农产品就卖了2000余元,提起这项措施王荣富直竖大拇指。

区委办在谭家沟村实施的另一项措施更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调动本单位的财政供养人员每人联系一至两个贫困户,指导他们每户养两头猪、30只鸡、30只鸭,并与贫困户结对共建一块示范田,区委办和财政供养人员负责解决猪、鸡、鸭苗钱和种子钱,并免费提供种养技术以及饲料、肥料等,产品一律由财政供养人员协调高于市场价回购。

“我们这样帮扶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贫困户增收,人均至少每年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为了培养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和掌握科学种植养殖技术。”该村第一书记黎传安说。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川区就提出每个贫困村“五个一”的帮扶措施,即每个村有一个帮扶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个第一书记、一个农技员,去年以来该区将此项要求拓展为“5+1+3”,即每个贫困村新增加帮扶法律顾问,以及帮扶社区、帮扶企业、帮扶财政供养人员。而且从今年起,每月17日,“5+1+3”所涉及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按照“五进五问五送五解”的要求进驻贫困村,开展相关扶贫活动。

“这项活动不只是今年搞了全区摘帽就完了,而是要巩固提升一直持续到2020年,只是以后逐年减少活动次数,如2018年改为每双月17日,2019年改为每季度第一个月17日,2020年改为6月17日和12月17日。”通川区区长张杰说。

让贫困户融入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大扶贫”只能“扶上马送一程”,但最终的道路还得自己走。因此,在每个村建立起一个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让贫困户和村民充分融入其中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走进碑庙镇石笋村,田地里种满绿油油的香葱,这是该村返乡创业者杨登朝带动发展起来的,本村面积达550亩,全镇面积超过1000亩。“贫困户在杨登朝带动下种植香葱,人均增收5000元。”村委会主任王治奎说。

该村还用活产业发展周转金,通过统一投放到3个养猪场,然后每年按总投资8%提成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将60%分配给贫困户,可使贫困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千宁村的产业发展体系同样是种养业,其利益联结机制同样能保证贫困户长期稳定的高收益。全村486亩红心猕猴桃,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金,还可按销售额参加二次分红:村社共分2%,贫困户分2%,土地流转农户分3%,如果既是贫困户又是土地流转户,就能分5%。“保守估计,每亩销售额能达到1.8万元,一个贫困户家庭如果有几亩土地流转给业主,每年人均可分红两三千元,加上务工,人均增收超过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张翅说。

养殖业方面,千宁村充分用活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即将每户贷款集中起来投放给一家林下养殖跑山鸡的业主,利息和本金均由业主替还,每年贫困户可分的纯利润20%。

同样,谭家沟村充分利用离城区近的优势,引进业主建起“花好月圆”和“山花烂漫紫薇园”两个休闲观光农业实体,通过“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让贫困户能长期稳定获益;另外通过将贫困户产业发展周转金集中投放给业主从而让业主稳定分红。

“今年我们区本级财政将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000万元,同时,区财政已注资1000万元组建农业发展公司,按每村不低于30万元向贫困村注入产业扶持基金,推动龙头企业与贫困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贫困村集体造血功能。”张杰说。

从精神层面进行“精准滴灌”

通川区提出“精神脱贫”的理念,具体办法是要求第一书记和帮扶法律顾问协助村上举办农民夜校,给农民尤其是贫困户进行精神层面的“精准滴灌”,让他们树立自主脱贫的意识,培养感恩思想和守法观念,进而养成良好风气和习惯,从而奔向精神层面的小康。

谭家沟村把贫困户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做法很值得推崇。贫困户陈学会60多岁了,她的儿子长期在外打工,家中唯有孙子陪伴,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律师刘登峰成为该村帮扶法律顾问后,同村上开展起“法律促孝”活动,多次给何显明打电话,从法律的角度劝他回来尽孝,同时从政策的角度给他宣传脱贫攻坚,并承诺为其协调土地、资金等问题。

2015年下半年,何显明终于回来了,通过参加农民夜校,他坚定了留在母亲身边靠发展产业脱贫的决心,村上为他协调了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和1万元产业发展周转金,加上其他亲戚投入的现金,很快一个小果园诞生了,如今陈学会家的小果园还带动了其他6户贫困户发展水果,今年果园将见效,估计每年纯收入5万元。

石笋村的农民夜校一个月开班不下3次,通过自立自强教育和感恩教育,70多岁的贫困户王治明通过养鸡和在园区打工,一年收入两万元,住上新房后,他慷慨地把自己几间颇具川东北民居风格的土坯房捐给村里作村史陈列馆。走进这个村史陈列馆,中国数千年一直沿用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建这个陈列室能教育年轻一代看变迁、忆乡愁,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恩生在好时代,感恩父辈的艰辛劳作,铭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更加昂扬向上的激情、锐意进取的精神创造幸福生活。”第一书记陈思燕说。

该村还形成了一个新的民俗,将每年腊月第一个星期六定为该村的敬老节,到了这一天,每位老人都将被请到村红灯笼文化大院吃十大碗,通过组织关心老人,再让老人给家里的年轻人传递正能量,从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形成一种尊老爱幼,勤奋上进的村风。

千宁村通过农民夜校出台了一套以“二十四孝”和遵纪守法为核心的村规民约,在村活动室外的宣传栏里,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下一步,村上将把这些条款制成挂历,每年春节前免费送给每家每户,让家家户户在春节团圆的氛围中接受村规民约的熏陶。”张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