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贫—病—贫”恶性循环怪圈
“住了三天院,1200元的住院费和医疗费,我只用交27元。”1月22日,在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上八庙镇断石村贫困户谢长义高兴地说,自己胃溃疡病愈出院,只花了三碗面的钱。
让贫困户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脱贫攻坚中绕不过的话题。为掐断因病致贫、返贫的根,巴中市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贫困户医疗总费用支付不超过10%。过去一年,免费诊疗11.2万人次,基本治愈1.4万人,全市因病致贫家庭减少至6.58万户,同比减少18.77%。
□本报记者 庞峰伟
贫困患者 先诊疗后结算
“丈夫患慢阻性肺气肿,连吃饭都成问题。我如果一生病,家里就没人挣钱了。”谈起家里的状况,恩阳区群乐乡新河村村民蹇永华满是心酸。而在恩阳的5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像这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占到40%以上。
如何让蹇永华们不因病减慢脱贫致富的步伐?恩阳区统一为贫困户制作《医疗救助扶持扶助证》(下称《扶助证》)。“贫困户只要拿着《扶助证》、社保卡,就可办理住院手续,享受先诊疗后交费的政策。”恩阳区卫计局局长任鲜介绍,恩阳区已经建立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协调运作,构建“一站式”结算机制,有效解决患者报销环节杂、多头跑、垫资难的问题。
巴中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先诊疗后结算制度”的实施,巴中对贫困患者市域内住院负担实行定量控制,即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入院时不需缴纳住院预付款。“病人出院时只需结清个人应负担10%的医疗费用,其余费用由医疗机构向医疗扶助基金归集单位申报,实行资金预拨、按月结算。”
具体实施上,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由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金额报销;转诊到市级或市外定点医疗机构诊治的,经现行各类政策报销后的个人自负费用,由“医疗扶助基金”分别按70%、50%给予扶助。“巴中市已将门诊特殊疾病病种由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规定的15种增加到37种。”巴中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一类门诊特殊疾病按1000元/年至2500元/年标准限额结算,患有两种及以上疾病的按病种分别结算;二类门诊特殊疾病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由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报销60%,医疗扶助基金解决30%,个人自负医疗费用不超过10%。
得益于这一做法,贫困户谢长义住院三天,只花了三碗面的钱。目前,巴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政策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基本达到100%。
政府兜底 医疗分层控费
调查发现,巴中市贫困户的致病原因,大多是居住条件潮湿和长期食用高盐腌腊食物、不洁卫生习惯等导致。如何让他们养成好习惯少生病?“平时加强医疗惠民,将病根斩断在发病之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巴中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巴中市组建38支医疗扶贫专家队,深入699个贫困村对贫困患者集中免费诊疗,制定有针对性治疗方案。
“之前觉得自己得的不是大病,进趟城不容易,就一直熬着不去看病,没想到咽炎越来越严重。”巴州区大茅坪镇得阳村贫困户张甫寻感慨,幸亏专家来到村里帮他检查,还给他开了药,否则咽炎发展成支气管炎,闹不好还要留下病根。
除了专家诊疗进村,巴中市还不断加强基层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巴中市232个建制乡卫生院标准化率达100%,2444个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阵地、有人员、有设备、有技术。巴中市还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一台健康一体机,总投资4794万元,首批50台已配发至基层医疗单位。
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特征明显的巴中,如何做好资金保障,成为医疗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此,巴中建立专项基金兜底扶助。据悉,巴中通过县(区)整合医疗救助、残疾人康复项目、红十字基金会健康干预类公益项目、医药爱心扶贫基金、慈善会基金、财政专项预算等资金,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扶助基金”,归集到一个部门管理,集中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医疗扶助,市级财政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元每人每年的标准补助县(区),不足部分由县(区)财政兜底。目前,巴中对特困供养人员和重度残疾人员全额资助参加医疗保险,不落下一个贫困户。
与此同时,医疗机构的分层控费也在同时发力。
针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巴中市分别明确刚性的控费标准,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对贫困患者优化诊疗方案,实施精确治疗,健康跟踪管理,切实减轻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就医负担。目前,巴中市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门诊的人均费用分别同比下降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