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莉莎)“我们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就是拿着‘双七’对照,缺啥补啥。”2016年最后一天,看到达州市达川区草兴乡魏塘坡村村两委旁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主体工程全部完成,魏塘坡村31户搬迁对象可以装修新居,草兴乡乡长李小成介绍,计划在2017年脱贫摘帽的魏塘坡村目前已初步达到脱贫标准。
在距离魏塘坡村安置点不到一公里处的安全饮用水蓄水池也已建成,附近的几十户贫困户还用上了安全电。同时,该村大力发展草花和大球盖菇项目作为集体经济,力争让每一个贫困户都参与实现增收。
这只是达川区在脱贫攻坚中“七有”“七保障”加速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扶贫政策多,脱贫标准繁复,如何归纳简化?2016年7月,达川区梳理相关政策文件,找准突破口,明确推进贫困村“七有”建设和贫困户稳定脱贫“七保障”,将“双七”标准指导作为全区贫困村摘帽和贫困户脱贫的参照标准。
“七有”即贫困村要有集体经济收入、有通村硬化路、有安全饮用水、有生产生活用电、有卫生室、有公共活动场所、有通信网络;“七保障”即保障贫困户收入、安全住房、入学、就医、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
为了保障各乡镇围绕“双七”开展工作,达川区还出台了15个项目帮扶管理办法。设立2亿元的贫困村、贫困户扶持基金和1500万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周转基金,重点突破资金瓶颈,实现了绝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
据达川区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去年12月上旬,达川25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1.4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目前,该区正接受省上组织的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