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临近午时,华蓥市天池镇伍家坳村贫困户杨远文喂完20多头猪后,就去菜地里摘青椒。
“今年,我能存3万元左右!”杨远文笑着说,现在他靠养猪、养鸡、种点小菜,生活一天天变好了,“用3年时间存10万元,日后好安心在养老院养老。”
今年以来,在伍家坳村,像杨远文这样走上致富路的贫困户逐渐增多。大家都说,他们能脱贫致富多亏了唐光建、陈汉、沈凤聪3名驻村工作组成员的真心帮扶。
“说来惭愧,以前我们没把他们当回事,而他们用实际行动改变了我们的态度。”该村村民唐超芬激动地说,驻村工作组来了还不到一年,村里路多了、网通了、产业有了、环境也变好了,“现在大家都争着请他们到屋里坐!”
党建引领,提前实现“六有”目标
调查摸底、访贫问计……今年初“走马上任”后,唐光建等便扛起肩头重担,走村入户。岂料,满腔热情遭到不少群众的质疑和抵触,3人没少吃“闭门羹”,这让他们意识到伍家坳村的群众工作远比想象中难。
如何打破干群隔阂?“抓党建,锻造一支真情为民的高效作战队伍。”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唐光建坦言,抓党建便是抓人心。为此,该村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打造一支群众信任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这样既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变‘单打独斗’为‘集体奋战’。”唐光建说。
该村老党员游义成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今年4月,他积极牵头组建伍家坳村职业农民劳务服务队,组织贫困党员、贫困户参与本村及邻村脱贫攻坚工程建设,从事修房、搬运、维修等,带动10余人增收。
在该村,“中国梦”主题文化广场、文化院坝、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处处彰显着文化活力,成为村民休闲学习的好地方。“如今,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懒汉’变勤快人,‘多事佬’变‘和事佬’,为脱贫攻坚凝聚了正能量。”唐光建欣慰地说。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组充分利用华蓥市市级联系领导、市级部门帮扶契机,跑单位、要项目、争资金、搞基建,在党建引领下,该村群众动起来,与村干部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目前,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已遍地开花,提前实现有通村硬化路、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六有”目标。
#SplitPageHere#
“两轮驱动”,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10月26日,伍家坳村青脆李产业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清除杂草、杂树,翻整土地,拉线打窝,为栽植620亩青脆李做准备。
“青脆李将成为我村主导产业,两年挂果,三年进入丰产期。”唐光建告诉记者,这些优质青脆李从巴中宣汉县引进,具有脆、甜、个头大、抗病虫害能力强等特点,在每年4月错季销售,走俏市场。而伍家坳村地处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透水性强,特别适宜栽植青脆李。
“目前,有多个业主正在和我们洽谈合作事宜。”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唐光建称,将通过业主进行专业管护,实现标准化生产。届时,该村600余亩清脆李产业将与紧邻的仁和村800多亩李子产业实现无缝对接,通过连片发展千余亩李子产业,实现区域连片开发,为该村发展乡村旅游打好生态底色、奠定产业基础。“力争将‘天池脆李’纳入华蓥市继葡萄、蜜梨、梦幻花海后的第四张‘名片’。”唐光建说。
连片发展清脆李产业,只是该村坚持“两轮驱动”,实施产业带动工程的一个方面。在唐光建看来,除了培育主导产业外,还要推行产业精准到户。而后者的核心抓手便是发展庭院经济。
“我们要让贫困户至少有1—3个增收项目。”唐光建说,该村坚持因户施策,根据贫困户劳动能力、种养习惯,派驻农技员入户专业指导,着力发展庭园经济,重点抓好“三园”建设,即:一个菜园、一个果园、一个养殖园。
对于农产品销路问题,唐光建信心十足:利用周边企业、农家乐多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在村上设立认购代捐服务点,大力倡导周边企业、农家乐以及单位、个人开展农产品认购代捐活动。同时,依托电商平台引导农户闯市场。
如今,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异地搬迁、危旧房改造、“五改三建”等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政策兜底持续发力,该村38户贫困户脱贫脚步加快,预计今年底该村将整体“摘帽”。(刘婧)